名為迎接,實為震懾。因內亂未休、叛軍未滅,此行的方針,以和平談判為主,不要引發戰爭,以免腹背受敵。
既要帶著兵去,還不能真打,以舌戰為主、建立聯合戰線,李適此行,難度頗大。
到了陝州,兩軍相遇。李適便帶了藥子昂、韋少華、魏琚、李進四名大臣,親自到回紇營帳,會見牟羽可汗,進行談判。
牟羽可汗,十分傲慢,居然讓李適下拜。藥子昂憤然抗議:“雍王是大唐聖上嫡長子,豈可下拜?”
牟羽身邊的大臣反詰:“唐天子和回紇可汗,約為兄弟,見了可汗,就是見了叔父,怎可不拜?”
藥子昂道:“皇上嫡長子,就是太子,未來的一國之君,豈可向外國可汗下拜?”
事實上,那時候李適還沒被立為皇太子,但作為嫡長子,他獲得太子之位,情理之中,實屬公認。
看到李適手下四大臣如此耿直,回紇大臣居然起了歪心,讓兵士將李適和四大臣隔離。四大臣被擁到帳外,慘遭鞭刑,各抽了100下。抽完了鞭子,讓李適帶他們回去。
簡直是奇恥大辱。羞怒之下,加之傷痕累累,韋少華、魏琚兩人不堪痛苦,當晚,竟一命嗚呼。
牟羽可汗見大唐有所戒備,部隊雲集,自己再想賺到便宜是不可能了。索性反戈一擊,聯合唐兵攻打史朝義,以便撈點好處。
史朝義引狼入室,徹底栽了。
雍王李適受辱而歸,將士義憤填膺,呐喊報仇。還是李適有大將風度:小不忍則亂大謀,如今叛亂未息,個人所受屈辱,還是暫且放在一邊吧。
倘若一衝動,唐兵和回紇鬥將起來,史朝義從中漁利,局麵會更加危急。
從這一點看,唐德宗還是比較英明的。即便如此,埋在他心裏的疙瘩,也一直解不開。
如今,讓他和回紇和好,可能嗎?
當年,唐德宗能忍辱負重、顧全大局,想必今天也能不計前嫌,聯合回紇,共製吐蕃。
李泌有這個信心。
可惜,第一次勸諫,以失敗告終。
其實,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可以破除唐德宗的心結。他對德宗道:“皇上啊,您可不能像我一樣,越老越糊塗啊。當年羞辱您的,是回紇不假,可當時的可汗是牟羽可汗,現在的可汗是合骨咄祿,而且,牟羽可汗怎麼死的?是被合骨咄祿殺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在的可汗,不僅和您沒仇,還對您有功呢!”
話雖這麼說,唐德宗臉色依然凝重:“不要再說了,當年我帶了四名臣子,死了一半,恥辱未雪,反而議和,可能嗎?”
李泌還想進言,唐德宗隻是搖頭不語,李泌無奈退下。
連著幾天,李泌一直在琢磨這事兒。看來唐德宗的心結,不在牟羽可汗是否被殺,而在對那兩個死去的臣子,心中有愧。如此,又該如何說服皇上呢?
他尋找機會,繼續進諫。
機會來了。
邊將回報:馬匹匱乏,影響戰鬥力。皇上您快想辦法吧。
皇上能有什麼好辦法?把宰相李泌叫來,讓他拿主意。李泌嘿嘿一笑,道:“馬匹匱乏,關鍵在於錢,要麼國庫多出錢,行;要麼馬便宜,也行。戰爭剛過,國庫空虛,多拿錢,不大可能。不過,老臣有個主意,能讓馬匹的價格,跌落九成。”
天上掉餡餅!唐德宗眼前一亮:“快說快說!”
李泌鄭重道:“這個,還要陛下您委屈自己,忍辱負重,顧大義,棄小節,臣才敢說。”
唐德宗暗想,老頭就愛賣關子,道:“委屈自己,沒什麼不可以,快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