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係形成時期,與地球質量大致相同的天體被認為往兩種方向發展,一是撞出像木星那樣的大行星;二是被更大的行星的萬有引力彈射入太空。
史蒂文森關注的是那些被大行星的萬有引力拉入太空的天體,這些天體是在數百萬年前被摒出太陽係的,也就是在太陽係於大約45億年前合並之後。
因為在太陽係形成過程中的那一階段,太空中很可能充滿了氫。因此,被釋放的行星就可能被氫包圍,從而使它們能保留大致與地表相同的溫度,甚至使它們也有海洋存在。如果沒有陽光,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內部的放射活動就會使溫度隻上升到絕對零度之上一點,但是厚厚的氫氣層卻能防止內熱逃逸,從而使被“放逐”的行星保持溫暖舒適。
液態的水被認為是與地球生命類似的生物存在所應有的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史蒂文森說,那些“被逐”天體上麵也可能有火山及閃電,從而使其表麵溫度可以支持生命,並維持生命長久存在。此外,在這些行星的大氣層中,除氫以外還很可能含有甲烷和阿摩尼亞。這一切與40億年前地球開始有生命的環境相似。
不過,史蒂文森指出,由於這些星球獲得的能量隻等於地球的1/5000因此就算有生物存在,它們也會較為低等。
史蒂文森這樣描繪這些星球上的景象:“那裏並不完全是冰冷黑暗的世界,頻繁的火山爆發所噴出的紅色岩漿使整個大地呈暗紅色,而天空中則布滿紅雲,你在這裏可能看不到美麗的星空”。
“失落的世界”理論問世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因為史蒂文森的論點目前基本上不能得到證實。那些遙遠的孤星如果存在的話,也隻能發出極少的放射熱能或無線電波,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地球上的科學家根本無法觀察到它們。
地球災難之謎
我們的地球是在漸變和災變中演化過來的,漸變是緩慢的變化,是宇宙中任何星體共有的規律,也是地球自身演化的基本規律。但古生物和古地質在短時間發生的巨變現象,用漸變很難解釋滄海桑田、生物滅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地球而言,就是“災變”。
20世紀80年代以來,宇宙天體碰撞學說風行一時,科學家開始相信,在地球曆史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與碰撞密切相關,這些事件的爆發造成了地球環境的災變,從而導致了生物的大規模的絕滅。這種絕滅又為生物的進一步進化鋪平了道路,一些生命消失了、衰落了,另一些生命誕生了、進化了。
傳說中地球的三次特大災難
凡是在曆史悠久、文化傳統豐富的民族之中,總是會流傳一些不人典籍的神話傳說,這些代代以口相傳的古老傳說,充滿了神奇的魅力。而且,在科學研究中,它們又有一定的考價值。然而,如何看待一個到處流浪且行將消亡的古老部落留下的傳說呢?.
這個古老部落就是中美洲印第安人中霍皮斯部落,他們對自己部落的流浪史及宇宙的複雜情況,有著驚人的了解。他們的編年史裏,記載著地球的三次特大災難:第一次是火山爆發;第二次是地震以及地球脫離軸心的瘋狂地旋轉;第三次就是12000年前的特大洪水。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這些傳說竟與科學家的某些推測乃至後來發生的事實相吻合。
如休奧金克洛斯和布朗捉出一種假設,認為假如地球兩極中有一極的冰覆蓋重量突然變大,地球的旋轉就會發生顫動,最後便離開軸心狂亂地轉動。這與霍皮斯部落的地球脫離軸心的傳說不謀而合。可是霍皮斯部落何來這種對太陽係的非凡知識呢?
至於霍皮斯部落的12000年前特大洪水的記載也與事實相吻合。而且,類似的傳說也很多,如《聖經》中幸運的諾亞方舟;在印度史詩《瑪哈帕臘達》中逃脫洪水滅頂之災的佩斯巴斯巴達;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哥倫比亞神話中的在地球上挖洞才免遭被淹死的濃希加等等。
事實上在12000年前的確發生了一場世界性的特大洪水。那是由於原因不明的氣候突變,第三冰期的冰川突然開始融化,使得全球水位上升,淹沒了大西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及其他地區的陸地和島嶼,形成了海峽。後來,加上海底火山爆發,使部分陸地下沉,因而形成了世界性的特大洪水。
關於這次洪水,許多岩石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十幾年前,前蘇聯科學家在亞速爾群島北部海水下2200米深處取出的岩石試樣,經鑒定是17000年之前在空氣中形成的。19世紀,人們在亞速爾群島的一次海底疏浚工程中,從水下撈出的一些玄武玻璃塊,這是一種在大氣壓力下的空氣中形成的玻璃化熔岩。1956年,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的馬萊斯博士及柯爾勒博士,在北大西洋3600米深處的矽藻上發現了淡水。經研究,2000年前,這裏曾經是一個淡水湖的所在地。科學家們還證實,巴哈馬群島被淹部分的岩石,在12000年前,曾經在空氣中存在過。
當然,憑以上的證據來證實霍皮斯部落的傳說完全屬實,尚顯不足。假若那部分是事實,那麼,那樣落後的一個部落何以能有這樣的知識?這的確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