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璀燦星空探秘(6)(1 / 3)

根據天體力學理論,一個天體的存在必然會和周圍的天體產生引力聯係。譬如地球和太陽之間,就存在巨大的引力聯係。按照牛頓的刀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與兩者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而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那麼,為什麼日地互相吸引的結果沒有越來越靠近呢?原來這還和地球繞太陽旋轉有關,由於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正好與引力相等,所以才使地球既沒有墜人太陽,也沒有飛走。這就像我們用繩13一子掛著一塊石頭,然後以我們的手為中心,以繩子為半徑,快速地旋轉。這時石頭由於受到旋轉離心力的影響和繩子的控製,會一直保持在同一條圓周軌道上。

B地球要始終保持與地球同一軌道、同一旋轉速度,而不和地球照麵,它也必須具備和地球相同的質量,方能滿足引力與離心力相等的條件。然而根據波得定則,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有一定的規律,而在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隻允許有地球這麼一顆行星存在。

退一萬步說,假定果真有這樣一個B地球存在,雖然它和我們地球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太陽,在太陽引力的掩蓋下,地球對其引力可能不易覺察,但它的存在一定會對太空中的小天體產生影響,比如從飛近B地球的彗星軌道的變化中,覺察到它的存在。但事實上卻從來沒有人觀測到這種變化。可見,B地球純屬某些人的臆測。

恒星溫度的最高限是多少

在我們能觀測到的恒星中,99%以上都和太陽一樣,屬於主序星的一類。平時人們所說的恒星溫度,一般指恒星的表麵溫度。

任何恒星都具有一種在其自身的引力作用下發生樹縮的傾向,當它縮時,它的內部會變得越來越熱,可當它的內部溫度越來越高時,就會發生一種膨脹的傾向。最後,當講縮和膨脹達到平衡時,它便達到了某種固定的大小。一顆恒星的質量越大,為了平衡這種坍縮所需要的內部溫度就越大,因而它的表麵溫度也就越高。

太陽是一顆中等大小的恒星,它的表麵溫度為60001。質量比它小的恒星,其表麵溫度也比它低,有一些恒星的表麵溫度隻有2500T左右。

質量比太陽大的恒星,其表麵溫度也比太陽高,可達10000T、20000甚至更高。在所有已知的恒星中,質量最大、溫度最高、亮度最強的恒星,其穩定的表麵溫度至少可達50000;甚至可能更高。也許可以大膽地說,主序星的最高的穩定表麵溫度可以達到800001。

為什麼不能再高呢?質量再大的恒星,其表麵溫度會不會比這還要高昵?恐怕是不可能的。因為一顆普通的恒星,如果具有這樣大的質量,以至它的表麵溫度竟高達8000(n以上,那麼,這顆恒星內部的極高溫度就會使它發生爆炸。在爆炸時,也許在瞬間會發出比這高得多的溫度,然而當它爆炸之後,剩下來的將是一顆更小更冷的恒星。

但是,恒星的表麵並不是溫度最高的部分。熱會從它的表麵向外傳播到該恒星周圍的一層很薄的大氣層中(即它的“日冕”)。這裏的熱量從總量上說雖然不大,但是,由於這裏的原子數量相比是很少很少的,以致每一個原子可能獲得大量的熱供應。又因為我們以每一個原子的熱能作為測量溫度的標準,所以日冕的溫度可高達100萬攝氏度。

此外,恒星的內部溫度要比其表麵溫度高得多。要使恒星的外層能夠戰勝巨大的向裏拉的引力,就必須是這樣。已經查明,太陽的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攝氏度。

顯然,那些質量比太陽大的恒星,它們不但表麵溫度更高,中心溫度也會更高。同時,對於具有一定質量的恒星來說,其核心的溫度一般總是隨著它的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高。有一些天文學家曾嚐試計算出:在整個恒星爆炸的前夕,其核心溫度可以達到多少攝氏度。其中估算的最高溫度是60億攝氏度。

那些不屬於主序星的天體,其溫度有多大呢?尤其是那些在120世紀60年代新發現的天體,其溫度可達到多少攝氏度呢?例如,脈衝星的溫度可達到多少攝氏度呢?有些天文學家認為,脈衝星實際上就是非常致密的中子星,這種中子星的質量雖然和一顆普通恒星一樣大,但它的直徑隻有十幾千米。這樣的中子星的核心溫度會不會超過60億攝氏度這個“最大值”呢?此外還有類星體,有人認為類星體可能是由數百萬顆普通恒星坍縮而成的,既然如此,這種類星體的核心溫度又有多高呢?

所有這些問題,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回答。

超新星之謎

在晴朗無月的夜晚,當你抬頭仰望那漫無邊際的星空時,如果你注意到在以前沒有星星的地方,突然冒出一顆明亮無比的星,在它麵前,著名的天狼星變得暗淡無光,耀眼的“太白金星”也不能與之匹敵,甚至太陽的光輝也不能將之壓倒,那麼你所見到的那顆星就是一顆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