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神秘的外星現象(6)(1 / 3)

尤德說:“那船並非船頭或船尾先下沉,而是像突然坐了升降機,直沉海底。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它不是因為相撞或船身穿了洞,因為那會像“泰坦尼克”號一樣,其中一頭先入水。”

要解釋這個現象,沼氣是極可能的“元凶”。當沼氣大量冒升,會令周遭的海水密度大為降低並浮力大減,輕微者會令船身下沉,嚴重者更會因浮力不足,令船隻在數秒間瞬即沉進海底。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理論可用來解答大西洋百慕大三角之謎,但尤德仍審慎表示未敢肯定。研究人員現正翻查被發現拖輪的沉沒紀錄,同時搜集更多的海空難個案。

百慕大三角在世人的心目中簡直比魔鬼還可怕,這個恐怖的海域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世間事無奇不有,也有人在百慕大“死”而複活,連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1989年2月26日,一艘由巴拿馬漁船在百慕大三角南75裏處作業,人們發現一白色布袋在海麵上一沉一浮,拉出海麵一看,裏麵竟是一個活人。

這個人叫米高維爾斯奇思,他在1926年死於癌症,他隨身攜帶的一些文件證明了這點。他先被送到百慕大醫院,後又被轉至歐洲蘇黎世精神中心,以便找出其“死而複生”的原因。醫生們費盡周折也找不出原因,他自己也不明所以。

此人1918年移居百慕大,1923年患癌症,1926年3月24日,他的妻子遵照其生前要求海葬的遺願,把他裝在帆布袋裏海葬,拋到百慕大以南的海裏。

想不到63年他怎麼活過來了呢?即使“複活”了,在帆布袋裏也會淹死呀?他本人對這些也不能解釋,他說他“死”後自己也很模糊,隻記得恢複知覺時被人救上了漁船。

1946年3月16日,白賴仁與莉地亞結為夫婦。一年後,他們在百慕大坐遊艇再度蜜月,在遊覽中,白賴仁失足墜入海中,被洶湧的波濤卷得無影無蹤。莉地亞回到家鄉肯特基後,不再嫁人,苦苦思念著丈夫。

43年後的1990年初,莉地亞心血來潮,她要故地重遊,租用了老船長63歲杜比亞辛的船,當船駛到她丈夫被溺的海域時,被認為早巳溺死的白賴仁竟奇跡般地出現在該船的甲板上,與其忠貞的妻子擁抱、接吻,之後卻又出乎意料地雙雙消失了,好在船長並未因驚奇而發昏,就在這對夫婦擁抱、接吻的一刹那,他不失時機地利用照相機拍攝了一張珍貴的照片,並在返回港口後向警方出示了這張照片,警察們也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令人不解的是,白賴仁當初是怎麼活下來的?這四十三年他在幹什麼?夫妻相會後為什麼又雙雙不明不白地“消失”了?他們又去了哪兒?這不是現今人類的知識所回答得了的。

卡雷爾博士說過一句名言:“科學的責任不是回避事實,不管這些事實是明擺著的也罷,或是無法解釋的也罷。”是啊,這種天方夜譚一樣的故事,我們姑且聽之,讓科學來給我們揭曉最終的答案吧。

20世紀的不明飛行物

不明飛行物

1878年1月的一個夜晚,當約翰馬丁在得克薩斯州丹尼遜地區以南六英裏處打獵時,他突然看見在南方的天空上有一個快速移動的物體。當它飛過頭頂時,馬丁注意到那看上去就像一個“大碟子”。此後,特別是在20世紀下半葉,許多人都報告說看到了類似的物體。1947年6月24日,飛行員肯尼思阿諾德發現在華盛頓州蒙特雷尼爾地區上空有九個碟狀物體以1200英裏的時速編隊飛行。從此,“飛碟”成為了人們想像和描述此類物體的專有名詞。在接受當地一份報紙記者采訪中’阿諾德把它們的運動比作在水麵上打水漂時的石頭。不久以後,這份報紙使用“飛碟”來描述阿諾德所看見的物體。

“飛碟”時代開始了。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另一個美國空軍飛行員發明了“不明飛行物”這個詞,英文縮寫為UFO。

但是,早在1947年以前人們就目擊過類似馬丁報告的飛碟和不明飛行物,隻不過描述不同罷了。例如從1896年11月至1897年5月,美國各地的報紙上都充滿了關於奇異的“飛船”的報道。那些飛船常常被說成是雪茄的形狀,開著明亮的探照燈。有些人甚至因此聯想起來白火星的不速之客。19世紀早期的科學報刊上也能找到幾篇關於不明飛行物的報道,但更早以前就幾乎沒有了。不管什麼原因,目睹不明飛行物似乎隻是最近的一種現象。

複式戰鬥機和幽靈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飛行員在歐洲和太平洋上空都目擊到了許多不明飛行物,他們稱之為“複式戰鬥機”,並且認為是敵人的裝置。1946年間,歐洲北部上空常常出現“幽靈火箭”,那些急於找出解釋的人便錯誤地指責前蘇聯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