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十八般兵器之長兵器(1 / 1)

叮叮、當當剛踏進少林寺的大門,耳邊就傳來陣陣練功聲。興奮的叮叮把行李往當當手裏一塞就跑了過去,二話不說抓起一根三節棍舞弄了起來。

“哎喲!”叮叮痛苦的叫聲把當當嚇了一跳。扭頭一看,當當不禁“撲哧”一聲笑彎了腰,原來叮叮用三節棍打到了自己。

“小豆芽,別拿自己太當回事,先看看師傅們是怎樣練的。”當當幸災樂禍地說道。

“去!去!去!小臭尾巴,我就不信今兒我絕版小豆芽耍不起來。”說著他又走到“方天戟”旁,用手一提,沒動。叮叮往後退了退,再一提,還是沒動。

“哈、哈、哈!小心閃了你的豆芽腰。”當當的笑聲傳入叮叮的耳朵。

我要把這裏的十八般兵器全耍一遍,想到這裏,叮叮拿起萬能電子魔盒喊道:“給我力量吧!”於是叮叮頓時像充氣一樣鼓脹起來。“方天戟”被他用手指輕輕地勾了起來。

“好厲害!”叮叮的舉動吸引了練功和尚們的陣陣喝彩。得意揚揚的叮叮把十八般兵器中長兵器趁機耍了個遍。

槍有“百器之王”之稱。槍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杆的粗細,根據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上有槍纓,長度不短於20厘米。現在槍法流傳較多的有嶽家槍、羅家槍、沙

家槍、子龍槍、楊家槍、馬家槍等,槍法主要以攔、拿、紮為主。

戟有長柄單戟和短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類,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一般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

戈是用青銅或鐵製成的,橫刃,裝有長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

鉤是由戈演變而成的。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是一種多刃的兵器。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

叉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叫“牛角叉”,三股的叫“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的技法來源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

抓有長、短、單、雙、軟之別。長杆抓有“金龍抓”,杆長約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其餘四指屈撓。又有一種叫“筆硯抓”,中指與食指並攏伸直,形如劍指,掌中握一筆,又名手槊。還有一種短柄雙抓,長1米左右,柄端是一隻手,手指微屈,名為“虎爪雙抓”。另有幾種軟抓,一種是一根繩索,繩端有一鐵抓形或鷹抓,名鷹抓飛撾;另有一種兩端各有一抓,名雙飛抓;還有一種,繩端有一個形如蟹鉗的抓,名為閉雁飛抓。

鏜始於明代,是由槍發展而來的。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鏜的形狀很多,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等。

棍是曆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西遊記》中孫悟空使用的金箍棒就是根棍。棍可以分為棍身、棍根、棍梢三部分。棍根是棍杆較粗一端的底部,棍梢是棍杆中細的一頭。棍術的特點是勇猛、快速、多變。流派也很多,僅明代就有少林棍、張家棍等十幾種著名棍術。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於馬上作戰。槊的種類很多,結構複雜,較為笨重,多為力大之人使用。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2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麵密排鐵釘或鐵齒6~8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鑽。它的用法有劈、蓋、截、攔、挑、撩、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