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巴,甩兩下。”叮叮拿過一個七節鞭遞給當當。
“我可不敢!”當當連忙擺擺手。
“就知道你不敢,嚇你呢!還準備英姿颯爽呢?膽小鬼。”叮叮白眼看著當當。
“來,我教你。”練功的一個小和尚趕緊走過來示範,“注意嘍,這是基本的動作……”
在小和尚的指導下,當當逐漸掌握了要領,不長的工夫,當當的七節鞭耍得有模有樣。
叮叮看得眼睛發熱,忙討好小和尚:“小師傅,喝口水,也教我兩招。”
小和尚汩汩灌了半瓶水:“沒問題,但要注意,練兵器是實實在在的功夫,可不能耍小聰明。”
“我向師傅保證,絕對絕對老老實實練功。”說著叮叮就跟小和尚一招一式地練了起來。
刀的殺傷力最強,有“百兵之帥”之稱。刀像猛虎般凶狠,它的攻擊招式是劈、砍和斬。刀較大較重,而且隻有單鋒,因此俗話說“刀剛猛,以力取勝”。刀是一種單刃的砍殺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刀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致,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做工精良。
劍稱為百刃之君,有薄而直的刃,像飛鳳般輕靈。劍起源於殷商以前,最初為銅製,到春秋、戰國時期,成為主要短兵器。後來劍與道教結上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著名的劍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等。
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製的,供禮儀、殯葬用。
斧是一種古老的兵器,用於車馬之戰,可斫馬劈車。因斧前有刺,可用紮法,但與槍的紮法不同,槍紮出時要求後把碰前把,而斧是前後兩把同時用力紮出。因其頭重,練斧多為左把,有時也可換把使用。斧頂不可太厚,厚則重,練斧需要相當大的臂力。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鞭起源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我們常說的鞭,多指硬鞭。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 而 無刃,以力傷人。常用的鞭法有劈、掃、紮、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鐧為短兵器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形與雙鞭略同,但鐧身無節,端無尖,體成棱形,四麵向內凹陷,所以稱為“四麵金裝鐧”,或“凹麵鐧”。其主要擊法有擊、刺、點、攔、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錘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也有分為硬錘、軟錘的。長柄錘多單用,短柄錘多雙使。由於錘的特點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樣。
棒,同屬棍種。棒長約1.7米,由堅韌的白蠟木製作而成。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這端是握手處。越往上越細,頂端粗大約為27厘米。棒的種類較多,常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夾鏈棒等。
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兵器,有鐵製和木製的。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約1.3米,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可與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具有架、格、撥、攬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