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三代國王托裏斯·奧斯蒂呂斯(1 / 1)

繼努馬之後,登上王位的是托裏斯·奧斯蒂呂斯。他是拉丁係羅馬人,和羅穆路斯一樣,是個崇尚對外進攻的男人。通過努馬的改革和整頓,內部得到充實的羅馬,在這個男人的率領下,迎來了向外擴張的時代。

國王托裏斯把進攻的第一個目標放在了阿魯巴。因為這裏被認為是拉丁民族的發祥地,所以也是羅馬人的祖先之地。要找一個開戰的理由很簡單。當時生活在兩國國境線附近的農民之間時有爭端。掠奪了對方的財物,阿魯巴方麵拒絕作出賠償。這就是開戰的理由。

但是,與僅有80年曆史的羅馬相比,阿魯巴是一個擁有400年曆史的獨立國家,不是輕易就能打敗的對手。托裏斯借口強大的伊特魯裏亞就在附近,無謂的流血對兩國都沒有好處,因此他建議雙方各派代表,以決鬥的形式決定勝負。

兩軍都有三兄弟同時從軍的士兵。他們是荷拉斯家的三個年輕人和居裏亞斯家的三個人,分別代表各自的祖國和對方展開決鬥。雙方約定決鬥失敗的一方將無條件地接受獲勝方的統治。

6個年輕人分別從各自的隊伍中出列,站到了兩軍陣前。聽到一聲令下,在提心吊膽地觀戰的兩軍士兵麵前,6個手執刀劍的騎士之間的決鬥開始了。

經過激烈的交戰,羅馬方麵有一人首先倒下,接著又有一人死在阿魯巴騎士的劍下。剩下的唯一一個羅馬騎士驚恐萬狀,他伺機逃離了決鬥現場。他邊跑邊向後看,發現阿魯巴三個騎士之間的距離也在不斷拉大。於是,他瞅準時機勒住韁繩,轉身打倒了第一個追來的阿魯巴騎士,接著又成功撂倒第二個對手。這時對方也隻剩一個人。在這種情形下,比拚的是各自的武力和體力。最後羅馬騎士荷拉斯取得了勝利。

但是事情並未就此結束。阿魯巴王無法接受一次決鬥就決定國家命運的這一結果。他不僅沒有遵守承諾,還煽動鄰近部族起來反對羅馬。為此,羅馬不得不應付鄰近各部族的挑釁,暫時顧不上要求阿魯巴王履行諾言了。其間,阿魯巴王態度曖昧,一味地靜觀戰局的發展,而這一極其愚蠢的錯誤最終導致了阿魯巴的滅亡。

戰況在羅馬占絕對優勢的狀態下發展。但是親率軍隊、戰鬥在第一線的國王托裏斯真正的目標不是眼前這些部族,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是阿魯巴。打敗鄰近各部族,成功製伏了他們之後的羅馬軍,一舉向阿魯巴發起了進攻。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羅馬軍就占領了阿魯巴,阿魯巴王被生擒活捉。

對於阿魯巴未履行和羅馬之間的約定,托裏斯把所有責任都歸咎到了阿魯巴王的頭上。他命人把阿魯巴王的兩隻腳分開綁在兩匹馬上,策馬向兩個方向拉扯。這是羅馬人最早的極刑。

阿魯巴城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居民們被強行移居到羅馬。不過,托裏斯沒有逼他們為奴,而是給了他們羅馬市民的身份,和羅馬人享有同等的市民權。西裏歐山成了這些人的新居所。昆提盧斯、塞爾維烏斯、尤裏烏斯等阿魯巴有權勢的門第成了羅馬貴族,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元老院的議席。如果這個時候的阿魯巴人或被滅絕或被逼為奴的話,那麼也就沒有了後來出自尤裏烏斯這一家族的尤裏烏斯·愷撒了。

對羅馬人來說,攻打阿魯巴的意義絕不同於和鄰近各部族之間的純粹的交戰。攻占阿魯巴意味著羅馬從此成為拉丁民族的祖國,羅馬不再是被各部族趕出去的人聚集在一起建起來的、另立門戶的城市,而是拉丁民族的大本營。羅馬人繼承了羅穆路斯同化戰敗者的政策,同時也製定了嚴懲不守承諾者以及叛逆者的規定。

因為薩賓人的加入得以倍增的羅馬人口,又因為有了阿魯巴人的加入而進一步增多。給予被同化者以同等的權利,意味著他們有同等的義務。當時市民的首要義務是服兵役,羅馬的戰鬥力因此增強了許多。

托裏斯率領這一支軍隊一次又一次出征,取得了比羅穆路斯更加輝煌的軍事戰績。他的統治曆時32年。根據曆史學家李維的說法,他是死於雷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