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走向共和政體的羅馬(2)(1 / 2)

兩軍在距離羅馬城牆尚有一天路程的地點相遇。這裏樹林遍布,間或會有一些狹窄的空地,視野非常不好。布魯特斯率領騎兵隊行進在隊伍的最前麵,瓦萊裏烏斯率領步兵軍團隨後跟進。

指揮伊特魯裏亞軍騎兵隊的是塔克文的長子阿隆斯。在確認迎麵而來的就是羅馬騎兵隊後,阿隆斯策馬來到隊伍最前麵,向羅馬騎兵隊建議,由兩軍指揮官進行一對一的決鬥。這時布魯特斯也策馬來到了隊列的最前麵。

這是一場表兄弟之間的決鬥。兩人之間從來沒有交過手,卻滿懷憤怒和絕望。阿隆斯對驅逐自己的罪魁充滿了憤怒,布魯特斯則為公私間的裂痕無法填補而滿懷絕望。

在兩軍士兵的注視下,兩位主將之間的激戰持續了很久,兩人勢均力敵,難分勝負。最後,兩人的長矛幾乎同時深深地紮進了對方的胸口,他們從馬背上滾落下來。

決鬥的這一結果激起了兩軍士兵的鬥誌。他們顧不上保護主將的遺體,紛紛衝上前去,與敵軍短兵相接。激烈的戰鬥遲遲沒有決出勝負,隨後趕來的步兵隊也加入了戰鬥。由瓦萊裏烏斯指揮的羅馬步兵對陣由曾經的國王塔克文指揮的伊特魯裏亞步兵。他們同樣勢均力敵。

戰鬥一直持續到太陽下山,兩軍撤回到各自的領地內。當天夜裏,兩軍營地傳出一個非常奇怪的流言,說是在白天的戰鬥中,伊特魯裏亞方麵的陣亡者比羅馬軍的陣亡者隻多了一個人,戰鬥以羅馬獲勝而告結束。士兵們確信這是神的聲音。

第二天一早,羅馬軍再次來到戰場,卻不見了伊特魯裏亞軍的蹤影。於是,瓦萊裏烏斯帶著布魯特斯的遺體凱旋,回到羅馬。

瓦萊裏烏斯為布魯特斯舉行了國葬,要求所有羅馬女人像父親去世時一樣服喪一年。

一個身處領導地位的人,遲早會遭人嫉妒、猜疑和中傷。瓦萊裏烏斯也不例外。

共和政體的創立者布魯特斯的壯烈犧牲讓羅馬人悲痛不已。然而他們的眼淚未幹,就開始猜疑起了幸存的執政官瓦萊裏烏斯。

首先,他們對瓦萊裏烏斯乘坐四匹白馬戰車的凱旋儀式表示不滿。戰鬥勝利後,舉行凱旋儀式是始於羅穆路斯時代的羅馬的一項傳統。這一點沒有問題。問題是瓦萊裏烏斯第一次把凱旋將軍所乘戰車的四匹馬全部換成了白馬。

雖然他這樣做是因為富有,但是羅馬市民認為他是為了炫耀他的王者風範。

其次,他們對瓦萊裏烏斯家非常氣派的建築不滿,因為他家建在一眼可見古羅馬廣場的山丘上,在羅馬人眼裏更像是國王的居所。

再有,瓦萊裏烏斯沒有馬上召集市民大會選舉新的執政官填補布魯特斯死後出現的空缺。鑒於以上這些原因,人們開始謠傳他已經不滿足於執政官的身份,他在覬覦王位。

注意到這一動向的瓦萊裏烏斯馬上雇用大量工匠,僅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拆除了自己家的房屋。然後在土地價格相對便宜的羅馬城牆附近,蓋了一個非常簡樸的房屋。他要讓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進出,讓所有人都可以親眼目睹他的生活狀態。基於這一考慮,他家的門永遠都是敞開的。

但是,這還隻是個開始。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瓦萊裏烏斯製定了一項又一項民眾評價似乎還不錯的法律。

首先,製定了有關國庫管理的法律。在王政時代,國庫由國王掌管,現在則交由財務官進行管理。作為政治軍事最高權力者的執政官不幹預國家財政的這一法律贏得了市民們的喝彩。

其次,製定了有關訴訟的法律。凡是享有羅馬市民權的人,對法務官作出的判決有權向市民大會提起訴訟。這一法律體現了對人權的尊重,它的製定,為後世羅馬留下了極其重要的法的概念。

但是,由於過度在乎輿論的支持,瓦萊裏烏斯製定的法律中難免有一些偏離了正確的判斷。

最典型的一條法律,直譯的意思為:“凡是覬覦王位的人,無論是誰,其生命和財產將為諸神所有。”也就是說,即使殺了人,隻要有證據證明被殺的人對王位有所企圖,就可以赦免殺人者。對瓦萊裏烏斯來說,製定這樣一條法律顯然過於輕率。雖然前提是有證據證明,但是這種情況下,所謂客觀的證據,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是很值得懷疑的。對於純粹的懷疑,每個人的看法千差萬別,自然有被拿來用做證據的危險。但是,這條法律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對羅馬人起到了約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