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兩軍士兵身上的軍裝軍容也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點。相對於努力追求華美裝束的伊特魯裏亞戰士,羅馬士兵的軍裝能用上銅或皮革已經非常難得了。
除了國力下降,羅馬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伊特魯裏亞出師有名。他們要求羅馬方麵同意塔克文重回王位。暴君隻是羅馬人的看法,而對伊特魯裏亞等鄰國來說,塔克文是值得他們信賴的同盟者。被逐出羅馬的塔克文本人也充滿了鬥誌,發誓要奪回王位。
公元前509年至前503年的6年間,“親民者”瓦萊裏烏斯共當選了四屆執政官。除了提圖斯·盧克萊修當選過兩屆以外,其餘人都隻當選過一次,也就是隻做過一年的執政官。所以,這期間實施的政策可以認為基本上都出自這位“親民者”的想法。
過去,奧斯提亞鹽田出產的鹽是由個人經營的,“親民者”把這個經營權收了回來,改由政府經營。他試圖通過這一改變,來恢複因伊特魯裏亞人外流而日漸下滑的羅馬經濟。當時的羅馬還沒有流通貨幣,鹽在交易外國商品時充當了貨幣的角色。“親民者”的這一改革,與其說把生活必需品鹽變成了國有化,不如說使貨幣國有化了。不管怎麼說,確保國庫收入才是首要問題。
但是,如果改革僅此而已,那麼隻能使用高價鹽交易商品的商人對通商的興趣就會大大減弱,對恢複經濟於事無補。於是,“親民者”降低了向他們征收的間接稅,因此還吸引了一些本不從商的人也開始紛紛從商。這樣一來,不僅衝抵了減少後的間接稅,而且即使不再依賴伊特魯裏亞人,羅馬也得以避免重回農牧業國家的危機,還開始有了自己的技術。最重要的是,享受到優惠的新興中產階級轉而支持共和政府也成為了必然。
“親民者”非常歡迎外國人移居羅馬。在羅馬鄰近部族中,有人說同屬拉丁民族的人之間、擁有相同語言和相同諸神的拉丁人之間相互爭鬥毫無意義。
說這些話的人都是很有勢力的人,“親民者”於是向他們發出了邀請。在接受邀請的人中,最有名的是克勞狄烏斯。他帶著一家人和追隨者約5000人移居到了羅馬。“親民者”給這些人羅馬的市民權,向他們提供居住地,並邀請作為家長的克勞狄烏斯加入了元老院。昨天的移民今天就可以加入羅馬領導者階級的這一事例加速了鄰近部族的人們移居羅馬的腳步。“親民者”的這一政策在填補因伊特魯裏亞人的外流而出現的空缺方麵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削弱鄰近拉丁民族力量的效果。
但是,伊特魯裏亞畢竟是強鄰。“傲慢者塔克文”為了奪回王位,甚至不惜卑躬屈膝懇求他們的幫助。
塔克文率領伊特魯裏亞的塔奎尼亞和維愛兩個城市的援軍向羅馬發起了反攻。戰鬥失利後,他逃到了同屬伊特魯裏亞聯邦的丘西國王身邊。丘西國王波塞納表示要為塔克文奪回王位而戰。國王宣稱不光要提供援軍,他還要親自率軍攻打羅馬。
波塞納的名字在羅馬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不僅是位名君,同時也是一位才幹出眾的武將。羅馬陷入了一片恐慌。甚至有人提出回歸王政也未嚐不可。波塞納的軍隊一路南下,很快占領了位於台伯河西岸的賈尼科洛要塞。波塞納把指揮部設在了那裏。
最初的戰鬥圍繞架設在台伯河麵上的橋進行。伊特魯裏亞方麵努力要保住這座橋,而羅馬方麵不能允許他們的計劃得逞。戰鬥的結果是,羅馬方麵獲勝,橋被燒毀。
波塞納於是改變戰術,改進攻戰為包圍戰。他征集了河麵上的所有船隻,命令伊特魯裏亞士兵乘船渡過台伯河,在環繞七個山丘的羅馬城牆外布下天羅地網。台伯河上的通行自由被伊特魯裏亞方麵所控製,從南方水運來的小麥一粒也進不了羅馬城內。
執政官“親民者”決定分散敵人的戰鬥力。他安排一部分羊倌趕著羊群和牛群,從距離台伯河最遠的埃斯奎裏山門,假裝逃出陷入包圍圈的羅馬城。這一消息很快在伊特魯裏亞士兵中傳開了,他們爭先恐後地放棄自己的陣地,去追趕那些輕鬆就能搶到手的家畜。就連駐紮在台伯河西岸的士兵也紛紛乘船過河,參加掠奪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