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波斯戰爭(1)(1 / 2)

戰爭,通過追蹤它是如何進行又是如何處理戰後事宜,可以了解到一個民族的風格。人們在講述曆史時,多是在講述戰爭。這不是說人類依然未能擺脫戰爭的惡魔,而是戰爭是講述曆史也是講述人類的絕好素材。隨後要講到的波斯戰爭中,雖然沒有一個羅馬人參與,卻是理解羅馬人的“絕好素材”,因為要理解羅馬人,不能不首先理解希臘人。在內訌不斷的希臘史上,波斯戰爭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全希臘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的事例。

進入公元前5世紀前,成功征服了整個東方的波斯帝國,開始將視線轉向西方。波斯擴張勢力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是經濟上的理由。當時叫愛奧尼亞地區的小亞細亞西岸和橫亙在希臘本土之間的愛琴海一帶是經濟中心,波斯帝國企圖把這一繁華地帶據為己有。

其二是宗教上的理由。波斯人堅信以道德之神阿胡拉·瑪茲達為最高神的波斯宗教優於隻有和人類同等道德的希臘諸神。波斯人認為信仰優等宗教的民族統治信仰劣等宗教的民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波斯國王自稱統治權為德高望重的阿胡拉·瑪茲達所授,所以他不隻是一國之王,而是“眾王之王”。從這個眾王之王的政體來看,內訌不斷的希臘城邦國家,其民主政體低劣至極。波斯人認為救希臘人於水深火熱之中是符合神的旨意的。

所以,波斯戰爭不隻是一場出於經濟理由的戰爭,更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

波斯戰爭首先在距波斯最近的小亞細亞西岸爆發,因為波斯國王強迫位於這一帶的城邦改民主政體為君主政體。當時的愛奧尼亞地區,經濟比希臘本土發達,也進行了政體的改革,甚至比希臘更早實行民主政體。對於波斯王的強硬要求,以米利都為代表的愛奧尼亞地區予以了堅決抵製。

米利都人向希臘城邦國家中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斯巴達請求支援。根據希羅多德在《曆史》中對波斯戰爭的描述,他們是這樣請求斯巴達的:

愛奧尼亞的希臘人就要淪為奴隸。對於生活在愛奧尼亞的我們來說,這是最大的悲哀,這也是所有希臘人的悲哀,特別是對於你們斯巴達人來說更是如此。你們在希臘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的身上流淌著和你們相同的血液,我們懇請你們把愛奧尼亞同胞從波斯的暴政中解救出來。

當時,正在和阿古斯交戰的斯巴達,對民主政體沒有好感,所以沒有答應愛奧尼亞民眾的請求。最後提供援助的是雅典和埃維厄,這兩國和愛奧尼亞同是阿卡亞族,所以關係比較密切。他們共派出了25艘戰船和相應的士兵,但是這點力量不足以對抗波斯,僅僅不到4年時間,愛奧尼亞希臘人的抵抗就被打垮了。這一年是公元前494年。

愛奧尼亞地區的經曆使波斯國王認識到了一點——要想攻占希臘並把他們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與征服東方各民族不同,隻派遣大軍是不夠的,還需要巧妙的外交策略,離間希臘各城邦之間的關係。波斯國王深信希臘各城邦國家將不會采取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