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波斯戰爭(2)(1 / 2)

特米斯托克利斯為了排擠這個政敵,按照雅典政界的慣例,有效地利用了陶片放逐法。由於收不齊6000塊陶片,陶片放逐法無效,所以自然有人要在私底下活動。也就是說,在民主政體下的雅典,想要排除政敵,陶片放逐法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武器。阿裏斯德岱斯在無知且缺乏判斷力的家夥遞過來的陶片上寫不寫自己的名字,絲毫也不會影響結果。

利用陶片放逐法成功地擠走政敵的特米斯托克利斯,不必再擔心受幹擾。

他開始把雅典引向自己認定的方向。他把之前從礦山得到的收益由全部分發給市民改為全部上繳國庫,以確保增強軍備所需的財源。此時雅典的造船業已經發展到一年可造三層槳戰船200艘的程度。到了這一時期,雅典完全超越了迦太基,一躍成為地中海世界實力最強的海軍大國。

馬拉鬆戰役10年後的公元前480年,繼承了先王大流士遺誌的波斯國王薛西斯,親自率領30萬大軍和1000艘戰船,向希臘殺來。

陸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經過多拉基亞、馬其頓,然後南下。海軍也與陸軍配合行動,沿希臘海岸線,先向西繞了一大圈,然後一路向南。

雅典立刻進入臨戰狀態,被放逐的人一一被召回。三年前遭陶片放逐而生活在國外的阿裏斯德岱斯也回到國內,成為曾經的政敵特米斯托克利斯的副將。

波斯以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大舉進攻,是為了顯示波斯的實力,離間希臘各城邦國家之間的關係。不過,這次斯巴達並沒有猶豫不決。

這是一次不同文明之間的對決。在國內以服從為美德的斯巴達人也拒絕服從波斯人的統治。有雅典和斯巴達領頭,其他城邦國家也紛紛響應。在獨立心旺盛而協調性欠缺的希臘,在捍衛希臘人的獨立和自由的旗幟下,實現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大團結。

希臘聯軍的作戰方案是雅典人特米斯托克利斯製定的。他認為在帖撒利平原迎戰波斯大軍不利,所以決定把迎戰南下而來的波斯軍的第一道防線設在位於希臘中部的德摩比勒狹小且險峻的隘口。斯巴達王列奧尼達率領300名斯巴達士兵和4000名伯羅奔尼撒半島出身的士兵據守此關。另一方麵,以雅典海軍為主力的希臘聯軍艦隊前往埃維厄海峽,在那裏設伏等候敵人的艦隊,迎戰波斯海軍。

戰術無懈可擊,希臘艦隊成功阻止了波斯海軍繼續南下。

但是,從斯巴達趕來的增援部隊未能按時到達。其間,波斯國王為了避免因斯巴達軍的頑強抵抗而造成無謂流血,決定放棄從德摩比勒隘口強行突破,改派精銳部隊從山上迂回,從背後向斯巴達軍發起進攻。

列奧尼達下令讓4000名來自伯羅奔尼撒的士兵撤退。他決定隻帶300名斯巴達戰士死守德摩比勒隘口。為了頌揚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斯巴達勇士,後人在這裏立起一塊紀念碑,上麵刻著這樣一首詩:

異鄉的過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