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霸權國家雅典(1 / 2)

盡管大敵波斯敗退了,但是沒有人認為威脅已經解除。對於遲早還會再來犯的波斯軍隊,希臘城邦各國一致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永久的防禦體係——“提洛同盟”由此誕生了。

同盟的主導權理所當然由雅典掌握,因為在波斯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雅典的海軍。參加提洛同盟的除了希臘本土的城邦,還有愛琴海諸島和愛奧尼亞地區的城邦國家,提洛同盟是一個有200多個城邦參加的聯合體。這也充分表明當時在希臘城邦國家的數量之多。同盟的本部設在提洛島,因為這裏有供奉希臘民族共同愛戴的阿波羅神的神殿,提洛同盟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參加同盟的各國擁有完全的內政和外交自治權,義務則根據各個城邦的實力不同而有所區別。同盟的主要參加國雅典和萊斯博斯、希俄斯、薩摩斯、納克索斯諸島的城邦有義務提供戰船和戰士,其他城邦隻需負擔軍費。同盟國提供的經費保管在提洛島上的阿波羅神殿內。而同盟的議長權、同盟艦隊的最高指揮權和資金的支配權由雅典一手獨攬。

就這樣,有了大規模常備海軍的希臘的製海權不再局限於愛琴海,而是擴張到了小亞細亞南岸和塞浦路斯島。波斯海軍被壓製在本國沿岸。地中海東半部分成了海上力量本來就強大的希臘人的內海。

但是,提洛同盟未能改變希臘人缺乏協調性的特點。一年前在波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團結精神,未能保持下去。斯巴達不滿雅典獨掌主導權而拒絕加入同盟。斯巴達一邊藐視因提洛同盟的結成而取得霸權的雅典,一邊強化自己的伯羅奔尼撒同盟。

獲得波斯戰爭勝利後的希臘,就這樣,在海上雅典越來越強大,在陸地上斯巴達越來越強大。這兩個強國之間的敵對關係,在公元前431年發生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持續了47年的冷戰狀態。與軍事國家斯巴達不同,對於工商業國家雅典來說,這一時期應該是他們所向往的和平時期。

大敵當前時團結一致打敗了敵人之後的希臘,很快分裂成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兩大陣營。同樣,在舉國一致取得勝利後的雅典,擺脫不掉的政治鬥爭又開始了。這次的主人公還是特米斯托克利斯和阿裏斯德岱斯。

特米斯托克利斯的想法依然十分明了。

敵人是波斯,能夠抵禦敵人的決定性力量是海軍,所以特米斯托克利斯主張有必要今後繼續加強海軍的力量,而且他還認為今後絕對不能用空城計對付波斯。因為每次敵人一來就逃往海上的話,總有一天這個戰術會失去作用。於是他想到了把雅典城區和比雷埃夫斯海港有機地連在一起的辦法,那就是為了確保從雅典到比雷埃夫斯的通行安全,在道路兩側建起高高的城牆。

特米斯托克利斯堅信,對雅典來說,大海才是出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停靠在比雷埃夫斯海港的海軍,有必要把雅典和比雷埃夫斯完整地連為一體。

要想得到雅典市民的同意並不困難,但是特米斯托克利斯的眼光看得更遠。他認為敵人不隻是波斯,和斯巴達之間的對決不可避免。所以,他還想把雅典已經得到的霸權伸向伯羅奔尼撒半島。他暗示斯巴達統治下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各城邦國家,隻要他們建立民主政體,雅典將不遺餘力地給予支持,以此挑唆他們脫離斯巴達,促使斯巴達為盟主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