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了解希臘之後(1)(1 / 2)

至此,我非常希望接下來要寫的羅馬終於確立了自由和秩序並存的先進政體,既不同於重秩序的斯巴達,也不同於重自由的雅典。然而,史實並非如此。其後的羅馬直到公元前367年,在漫長的80年裏,始終處於搖擺不定的不穩定狀態,貴族和平民之爭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遏製。造成這種情形的要因可以列舉如下幾個:

第一個要因大概要歸咎於作為農牧民族的羅馬人自古以來的保守性格吧。

羅馬人本能地厭惡改革,即使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進展也很緩慢。一旦改革成功,不會輕易改變。所以他們與希臘人相比,發展的速度也很緩慢,但是一旦開始發展了,又能保持長期的持續發展。即使進入衰退期,大概也會是慢慢衰退的。

第二個要因是羅馬貴族抗爭的態度非常強硬。和雅典貴族不同,羅馬的貴族階級擁有強大的力量,足以和平民階級一決高低。關於這一點將在後麵細述。

第三個要因我想可以概括為這樣一種情形:盡管羅馬平民強烈要求少數人統治的政體下的機會均等,但是他們並沒有要求改變少數人統治的政體,即寡頭政治。盡管他們要求授予自己的代表以統治的權力,但是他們並沒有要求讓平民階級的所有人都參與政權。

公元前509年,推翻王政後的羅馬人高調宣布:羅馬人自由了,羅馬人絕不會讓國王再次騎到自己頭上了,由此開始了共和政製的新時代。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羅馬人在與支持圖謀王政複辟的最後一個國王塔克文的伊特魯裏亞人之間的戰爭中,在與伺機把剛剛誕生的共和政體羅馬連鍋端的鄰近各部族之間的戰爭中度過。為了抵禦這些外敵,這一時期的國內自然而然地處在了舉國一致對外的體製之下。

其間,最後的國王和他的兒子們相繼客死在亡命地或戰死在戰場上,王室沒有了後繼之人。而鄰近各部族也在羅馬軍的頑強抵抗麵前再次收斂起來。羅馬暫時成功地渡過了新生期被侵擾的危機。

然而,與此同時,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出現了新的嚴重矛盾,那就是在以後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裏,把羅馬社會一分為二的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對立關係。

通常我們認為共和政體要比國王政體先進,可是為什麼共和政體下反而會出現國王政體時代沒有過的這類階級矛盾呢?首先,從下麵的圖解來看一下這兩種政體的權力構造有什麼不同。

羅馬國王是終身製的,由市民大會選舉產生,經元老院確認同意。一位國王隻要在王位上坐上30至40年,勢必與元老院的關係變得很鬆散,權力的獨立性也會很高。因為元老院的職責隻剩下向國王提建議和勸告了。與此相反,所有羅馬市民都可以參加的市民大會,因為有權對國王行使的政治策略和軍事行動投票讚成或反對,從而維持了他們與國王之間的關係。

因此,國王政體的權力構造呈三足鼎立。三足鼎立的構造非常穩定,這也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三條腿的桌子總是很常見的原因。

但是,進入共和政體後的羅馬,權力構造發生了變化。由兩個執政官同時執政取代以前的國王。盡管可以多次當選,但每次的任期都是一年。兩個人同時執政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防止獨裁,但任期隻有短短一年的兩位執政官除了祭祀,承擔所有以前由國王負責的工作,所以他們需要具備相當強的能力和成熟的思想。而年年選擇兩位執政官的,就是由各派勢力首腦組成的團體——元老院。

於是,執政官和元老院之間的距離自然是逐年縮短,漸漸地,三足中的兩足出現重疊,直至合二為一。至於市民大會,雖然他們的權力和以前一樣,但是在羅馬共和政製的權力構造從三足鼎立變成二足並立後,遲早他們會產生不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來也見不到兩條腿的桌子。因為這一不安定的因素,所以,羅馬國內出現了王政時代沒有過的這一結果。

共和政體誕生之初的十幾年裏,羅馬不得不舉國一致共同對外。但是與此同時,羅馬的平民階級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力量。他們意識到,沒有他們的參戰,無休止的戰鬥既不能取勝也無法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