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了解希臘之後(2)(1 / 2)

但是,這次的事態與公元前501年的那次不同。這一次獨裁官的任務不是排除外敵,而是平定國內的動亂。因此,這次任命的獨裁官沒有從拒絕向平民階級妥協的鬥爭派中產生,而推舉的是與平民相處極其融洽的瓦萊裏烏斯家族的馬尼烏斯。他是第一代執政官“親民者”的弟弟。

要讓平民們放棄罷工,這就足夠了。在獨裁官瓦萊裏烏斯的號召下,平民們走下山岡積極響應,很快就完成了10個軍團的編組。

羅馬人一方麵對其他民族很寬容,另一方麵又有很強的共同體意識。他們隻要團結起來共同作戰,要取得戰鬥的勝利並不困難。這次戰鬥同樣取得了勝利。任期結束後的瓦萊裏烏斯辭去獨裁官的職務。他把權力交還給執政官後,提出了一項提案,禁止剝奪欠債市民的自由。

但是,他的提案遭到了市民大會的否決。因為稅製=軍製=選舉製的製度規定,在羅馬,經濟實力越強,有義務提供的士兵數越多,能行使的票數也越多。於是,在這種製度下,貴族階級要在市民大會上左右一項決議並非難事。

盡管知道根據法律隻能接受這一結果,但是,平民階級認為自己的正當權利遭到了否決。因此,他們的憤怒不僅沒有得到遏製,反而比以前更強烈了。

這次他們轉移到了比七個山丘遠很多的蒙特薩克羅山上拒不出來。他們進行了第二次罷工。

這種狀況不能延續下去。以元老院為牙城的貴族們也意識到了有必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貴族中的協商派和平民階級中的穩健派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要力量。時間並不寬裕,沒人知道外敵何時就會來犯。因為羅馬國內兩個階級對抗的消息,別說是鄰近各部族,甚至已經傳到伊特魯裏亞人的耳朵裏了。

公元前494年,稱為聖山的蒙特薩克羅一帶響起了勝利的歡呼聲。談判結果是,決定設立一個專門以保護平民階級利益和權利為目的的職位。這個職位叫護民官,就任該職位的必須是平民階級出身,這是絕對條件。護民官不是在貴族階級操控的市民大會上選舉產生,而是另設了平民大會,由平民大會選舉產生。最早的護民官人數為兩人。

護民官有權對執政官作出的決定行使否決權,同時享有和今天的國會議員相同的人身不可侵犯權。

因為護民官既要維護平民的利益,同時又要向國家統治層反映平民階級的意見,所以這一位置的設立從表麵上看似乎是平民的全勝,但是仔細回味,實在有些微妙。

首先,執政官和元老院避免了與平民階級麵對麵的交鋒。以後,他們隻需要與兩位護民官交涉就可以了。想象一下以群體為對象的交涉和以兩個人為對象的交涉,它們的區別顯而易見。

其次,護民官雖然有否決權,但是有附加條件的,即戰時不得行使這一權力。羅馬樹敵很多,幾乎年年都處在戰爭之中,以至於規定平時必須關閉的雅駑斯神殿的大門總是敞開的。這就表明,護民官享有的最大權力——否決權——的行使機會是少之又少。

盡管如此,護民官的設立在短時間內還是給羅馬帶來了國內的安定。乘此時機,羅馬元老院開始努力修複和鄰近各部族之間因推翻王政而日趨惡化的關係,盡早結束因廢除王政導致的與他們之間連年不斷的戰爭,重建相互間宗教、語言和軍事一體化的拉丁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