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公元前367年《李錫尼法》實施後,羅馬才成功消除了派係之爭。這一政治改革從一開始,貴族就向平民階級作了巨大的讓步,到了公元前300年,國內政壇的所有要職,包括祭祀的職位,全部向平民階級開放,貴族全麵接納了平民,貴族和平民之間曾經的對立關係消除了。結果很快顯現出來,羅馬得以確立新的體製,可以整合全體羅馬人所有的能量,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羅馬的國力。
希臘人波利比烏斯認為,羅馬強大的第一要素在於羅馬確立了它特有的統治體係。對於公元前390年的凱爾特人入侵,他寫道:“以此為界,羅馬開始了它的興盛。”
這是一次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它終究是一次內政改革。對外的政策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在這方麵,慘遭凱爾特人入侵的羅馬人沒有忘記要把從中學到的教訓變成現實。
這方麵的改革反映出對與他國之間關係的重新認識,2300年後的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稱之為“政治建築的傑作”。
在王政時代,羅馬已經和鄰近各部族建立起同盟關係。盡管部族不同,但是,他們使用同樣的拉丁語,信仰同樣的宗教,風俗也很接近,所以統稱為拉丁民族。各部族之間的同盟就叫“拉丁同盟”。
初期的拉丁同盟,主要是一起祭祀共同信仰的諸神。他們一年一度彙集在阿爾巴諾山上,在朱庇特神殿舉行祭祀活動;模仿希臘奧林匹克舉辦比賽,組織體育活動幾乎是唯一的共同行為。
後來在羅馬七個山丘之一的阿文庭山上建起了供奉狩獵女神黛安娜的神殿。黛安娜女神也是拉丁民族共同的神,其重要性僅次於朱庇特神。該神殿的建立加強了羅馬在拉丁同盟中的主導色彩。因為在祭祀女神的日子裏,拉丁同盟的各加盟部族,都要帶著妻兒老小來到羅馬,參加祭祀活動。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軍事行動成為了拉丁同盟的共同行動。
盡管羅馬的主導色彩加強了,但是,在當時,由於羅馬的力量還沒有凸顯出來,所以拉丁同盟各部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幾乎是對等的,同盟關係並不牢固,同盟國之間也常有戰事發生。公元前509年羅馬轉為共和政體後,這些同盟國紛紛背離羅馬,顯示了當時的拉丁同盟凝聚力之脆弱。站在同盟各國的立場上來看,他們一定認為他們的同盟對象不是羅馬,而是統治羅馬的國王。羅馬廢除王政意味著解除與其他鄰國之間的同盟關係。
有了這一前車之鑒,羅馬在穩固了共和政體後的公元前494年著手重建拉丁同盟。同盟的主要目的從宗教祭祀變成了軍事行動。在同盟協議上,明確規定要建立共同的隊伍對付共同的敵人。同盟軍中,羅馬軍隊占一半,其他各同盟國的軍隊占一半。因為這個時候,羅馬的力量已經相當強大,羅馬一國的領土甚至超過了拉丁同盟各國領土總和的三分之一。同盟軍的構成也反映了拉丁民族當時的力量分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