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市民權(2)(1 / 2)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發生過三次戰爭,叫布匿戰爭。這是發生在第二次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紮馬戰役,即雙方決出勝負之後的事情,所以時間應該是剛進入公元前2世紀。紮馬戰役失利後,逃到東方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和戰勝他的羅馬將軍西庇阿偶然在埃菲索斯相遇了。由於二人曾經在紮馬戰役前夜有過一次會談,後來作為雙方的和談代表,參與了和談,所以他們自然互相認識。這二人在戰場上互為敵人,但在戰場之外,互相很欣賞對方的才能。所以,西庇阿向比自己年長的漢尼拔表示了敬意,言談也很禮貌。

“您認為當今時代最優秀的將軍是哪位?”

漢尼拔當即回答道:

“是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他不僅以寡敵眾,擊敗波斯大軍,而且一直打到遙遠的地方,那裏是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到的地界。隻能用偉大來評價他了。”

西庇阿又問:

“那麼,第二優秀的將軍又是誰呢?”

漢尼拔再次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是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作為戰術家他最優秀,而且他從一開始就懂得建宿營地的重要性。”

西庇阿接著問:

“那麼,您認為第三優秀的將軍是誰?”

迦太基名將這次是理直氣壯地回答了西庇阿的問題:

“毫無疑問,那就是我。”

因有功於紮馬戰役的勝利而被尊稱為阿非利加努斯的西庇阿對此微笑著說:

“如果您在紮馬戰役中贏了我的話,又會怎麼樣?”

漢尼拔的回答好像很理所當然的樣子,他說:

“如果是那樣,我的排名會在皮洛士之上,也會在亞曆山大之前,當之無愧的第一。”

這段對話的趣味性另當別論,發生於公元前3世紀最後四分之一時期的第二次布匿戰爭,與其說是羅馬對迦太基的戰爭,不如說是羅馬對漢尼拔的戰爭更準確。早於漢尼拔60年,位於希臘北部的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已經與羅馬有過正麵交鋒,向意大利發動過進攻。漢尼拔列舉的當時最優秀的三位將領中,隻有亞曆山大大帝沒有在戰場上與羅馬人交過手。

羅馬終於擺脫了公元前390年“凱爾特衝擊”的陰霾,它在意大利中部確立了其領袖地位的時期與馬其頓的偉大統帥在東方縱橫捭闔的時期幾乎相吻合。

羅馬稱霸意大利中南部的時間是公元前340年至前326年的14年間。亞曆山大大帝開始遠征東方到客死巴比倫的時間是公元前334年至前323年的11年間。

因此,這個時期,如果亞曆山大大帝把他的天才和熱情放在西方而非東方的話,想象一下,從時間上來看,也不是不可能。因為針對其後不斷深入地中海世界的羅馬軍事力量,當時著名的將領中,未曾與羅馬交手的唯有亞曆山大大帝一人。

曆史不允許有“如果”,但是這種假設不能不刺激古人的想象力。如果亞曆山大的視線瞄準的不是東方而是西方的話,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發展中的羅馬發生激烈衝突。其結果會是亞曆山大贏嗎?抑或是羅馬贏呢?

顯然,馬其頓的風雲人物並不是靠拋擲金幣來決定目標鎖定在東方還是西方的。亞曆山大大帝攻打東方有其必然性。對於希臘來說,他們的宿敵是波斯。想要維持獨立並統一希臘,就必須敲打一下在曆史上總是念念不忘染指希臘的波斯。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亞曆山大把波斯打得一敗塗地後,並沒有急於退回西方,而是向更遠的東方進軍。這對羅馬來說,實在是大幸。因為,當時的羅馬軍隊與皮洛士和漢尼拔這樣的天才將領苦苦鏖戰幾乎是常事。

在古代,講述曆史同樣禁用“如果”,真實發生的事件或者親耳聽到的事情才是曆史。“如果”出現在“曆史故事”中,這種曆史會被認為是野史。因此,古代曆史學家沒有人會用“如果”來講述曆史,隻有李維寫下了“想不到的路”:“如果羅馬和亞曆山大大帝交戰的話,羅馬的命運又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