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參考文獻(2)(1 / 2)

李維(Titus Livius,前59—公元17):《羅馬史》(Ab urbe condita libri)。32歲那年開始,每10卷出版一次,在總計142卷全部出版後,結束了他的一生。這是由羅馬人寫的羅馬人的曆史金字塔。內容從羅馬建國開始直到公元前9年。遺憾的是留存至今的隻有三分之一多一點。李維的《羅馬史》大部分消失在中世紀,對於羅馬史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遺憾。

哈利卡納索斯的狄俄尼索斯(Dionysius):《古羅馬史》(Antichita romane)。生卒年份不詳,是奧古斯都大帝時代出生於哈利卡納索斯的希臘人。為了寫羅馬史,移居到羅馬,寫下了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264年為止的曆史共20卷。

瓦勒利烏斯·馬克西穆斯(Valerius Maximus):《嘉言懿行錄》(Factorum et Dictorum Memorabilium)。生卒年份不詳。因為他曾經把著作獻給第二代皇帝提貝裏烏斯,所以應該是公元1世紀的人。寫這部作品的目的大概是為了學習拉丁語修辭學的羅馬學生。因為是軼事集,所以即使不是學生,讀起來也很有意思,而且有用。

普魯塔克(Plutarchus,46—120):無須多說,是《列傳》的作者。

阿庇安(Appianus):圖拉真皇帝時代生於埃及亞曆山大的希臘人。160年前後,寫下了由24卷長篇構成的羅馬和地中海世界史。如果全部保留下來的話,內容應該是從建國開始直到共和政體結束為止。對兩大曆史學家的著作中遺失的部分起到了補充作用。

卡西烏斯·狄奧·科塞安努斯(Cassius Dio Cocceianus):生活在2世紀至3世紀的人,雖然是希臘人,卻是羅馬元老院議員。留下了共80卷的《羅馬史》。內容從建國開始到公元229年。隻是,留存至今的隻有36卷至65卷。盡管如此,由於李維也沒有共和政體末期的史料,所以他的作品和阿庇安的著作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曆史價值。

詩文·劇作

普勞圖斯(Titus Maccius Plautus,前259—前184):深受布匿戰爭時代的羅馬民眾喜愛的劇作家,對於希望了解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他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為了了解布匿戰爭時代的羅馬,他的喜劇作品是必讀的,就像為了了解雅典而必讀阿裏斯托芬的喜劇作品一樣。

泰倫提烏斯(Publius Terentius Afer,前190—前159):繼普勞圖斯之後出現的羅馬喜劇作家。出身非洲奴隸,但是和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一樣,是西庇阿家聚會上的常客。寫下了為數眾多的喜劇作品。要了解布匿戰爭時期的羅馬,他的作品也是必讀的。

卡圖盧斯(Caius Valerius Catullus,前87—前54):愷撒時代的抒情詩詩人。留下了戀愛詩的傑作Carmi。

碑文

沿著羅馬公路,每隔一羅馬裏就有一塊“裏程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代,它們無疑都是重要的曆史信息來源。此外,墓碑和紀念碑也都是重要的史料。與帝政時代相比,共和政體時代留下來的東西比較少,不超過1300塊。把這些碑文收集整理後,出版的是以下兩部:Corpus Inscriptionum Latinarum(Brlin,1861)、Inscriptiones Latinae Liberae Rei Publicae(Roma,1972)。

紙莎草文獻

從埃及的沙漠中發現的書寫於紙莎草上的希臘語(KOINè)史料。Introduzione Allo Studio Della Cultura Classica(Roma,1975)。

金幣·銀幣·銅幣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因為在蘇拉以後,它被當時的權力者用做非常重要的宣傳手段。例如,為紀念戰爭勝利而製造的貨幣,等等。這種通用貨幣,即使看不懂羅馬世界的通用語拉丁語或希臘語的人,每天也會拿在手上。這種宣傳方法用得最充分的是愷撒,這位偉人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