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推薦序1:為什麼是羅馬(1 / 1)

這是一部煌煌15冊的巨著,作者鹽野七生寫了15年,我曾整整讀了一年。

讀後,逢人就推薦。我讀的是台灣出版的繁體橫排本,當時感到奇怪:為什麼這樣的書,在大陸卻看不到?沒想到,現在就有了簡體中文版。大概是因為此前我在各個場合不遺餘力地推薦,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為之寫篇序言。

過去我也讀過羅馬史,比如《羅馬帝國衰亡史》,但這類史書,更多的是從政治、軍事的角度來理解羅馬帝國。鹽野七生不同,她以現代史觀的方法論來解讀羅馬,其間涉及國家與民族、君主與公民、宗教與人性、權力與秩序、科學與技術、領導與公關等方方麵麵,視野極廣,見人所未見。正如她自己所說:“別的研究者是寫自己知道的,而我則是寫我想知道的。”

我是從事房地產行業的,所以對書中所講羅馬帝國的城市與建築極為關心。

在第十冊《條條大路通羅馬》中,作者專門講了羅馬的道路建設:與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倒不如說“條條大路起羅馬”。羅馬是這個龐大帝國的心髒,而這些四通八達的國家公路,有如血管脈絡,把政令和資源高效率地傳輸到帝國的每個角落。

鹽野七生說,東方帝國在修建長城的時候,羅馬人正在修建羅馬大路。接著,她就告訴讀者,2000年過去了,羅馬修的大路現在還在使用。這時,你會很自然地想:中國的長城,現在除了收門票之外,還有沒有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從工程的角度講,也有很多質量問題。同樣是國家主導的巨型工程,哪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更有用?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聯想。為什麼羅馬修的路現在還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張羅馬大路的剖麵圖,告訴我們這條路是怎麼修的,為什麼能連續使用上千年。這樣的圖示還有很多。作者很願意從科學與技術的角度解釋,羅馬帝國有其與眾不同的力量,而建築在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建築給市民和士兵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羅馬帝國宛如一個強大的跨國企業,《羅馬法》就好比這個企業的內部規章。這個企業有自己的核心價值、企業文化、思維慣性、話語係統、人力資源儲備,甚至還有自己的保安係統。製度、人才、資源配置等等,都是羅馬得以長盛不衰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這部書會被國外一些研究者拿來當做領導者論、組織論、國家論的現成教材。

鹽野七生貫穿始終地自我設問,並希望回答:為什麼隻有羅馬人能成就如此大業?為什麼隻有羅馬人能夠建立並長期維持一個巨大的文明圈?一望而知,作者認為羅馬帝國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與它所秉持的價值取向和施政目標有關。

作者認為:羅馬的力量,來自保障國民安全的基礎設施和貴族行為理應高尚的傳統。國民最需要的是安全係統,其次是尊貴和快樂的生活。羅馬皇帝努力滿足了國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設施、對外戰爭,都是為了滿足國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經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卻能一一打敗這些部族,而且在戰後還能與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處。為什麼?你會發現,羅馬帝國的強大,歸根結底是因為它的寬容開放,它的兼收並蓄。

羅馬帝國是多神教的國家,羅馬人把被帝國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當做自己的神來供奉。這樣的神有30萬個。羅馬甚至賦予被征服者公民權,曆屆羅馬皇帝裏有很多被征服者。試想,這在東方帝國,可能嗎?

這些分析讓我非常受啟發。對於國家來說,自由與寬容,這才是羅馬帝國的立國之本,對於跨國企業來說,寬容開放、兼收並蓄應當是它的核心價值觀念。

正是這些基本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賦予羅馬帝國強大的力量,並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這也是我向朋友們力薦這本書的原因。

作為一個先睹為快的中國讀者,我隻能談一點淺見,算是對作者鹽野七生的感謝。如果這篇小文又能夠對讀者有小小的幫助,會令我更加高興。

是為序。

王石萬科集團董事長

2011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