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5年,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擺在了羅馬元老院的麵前,這是他們從未遇到過的問題。他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答複前來尋求救援的墨西拿居民代表。
此時的墨西拿正陷入一場危機之中。因為西西裏第一強國錫拉庫薩(又譯敘拉古)已經把進攻的目標定在這裏了。墨西拿人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除這一危機,必須依靠外力的幫助。但是,究竟是向迦太基尋求幫助,還是向羅馬尋求救援,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最後,羅馬派占了上風,原因在於近在眼前的雷焦。
雷焦現在是卡拉布裏亞地方的首府所在地,位於墨西拿海峽的對岸,與墨西拿隔海相望。雷焦與墨西拿、錫拉庫薩一樣,都是源自希臘人殖民的城市。自從羅馬統一了北自盧比孔河南到墨西拿海峽的意大利半島後,雷焦也進入羅馬的保護傘之下。它是羅馬聯盟的同盟城市,享有完全的國內自治權。所以,一抬頭就能看到雷焦的墨西拿人選擇了放棄迦太基,轉而向羅馬請求救援。
然而,羅馬人卻非常猶豫。羅馬人尊重法律。如果是建立了同盟關係的友邦請求救援,他們有義務提供支援。但是羅馬和墨西拿沒有同盟關係。
更何況,盡管海峽狹窄,但去墨西拿必須橫渡大海。羅馬軍團還未曾有過橫渡大海的經曆。不要說戰船,就是運輸船,他們也拿不出來。迄今為止,如果有需要用到船隻的地方,港口城市那不勒斯或塔蘭托就會作為羅馬聯盟的同盟城市,代羅馬完成使命。正因為如此,就不難理解羅馬人對於是否要親自下海表現出的猶豫不決態度。說到底,羅馬人終究是一個農牧民族。
但是,如果羅馬拒絕墨西拿的請求,無疑,墨西拿會轉而向迦太基尋求幫助。在公元前3世紀中葉的那個時候,迦太基已經把西西裏的西半部分納入他們的勢力之中。此前的西西裏曆史可以說是希臘殖民城市間衝突不斷的曆史,迦太基坐收了漁翁之利。位於西西裏東半邊的錫拉庫薩和墨西拿,為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衝突起到了緩衝的作用。
但是,如果迦太基把墨西拿也收入其勢力範圍的話,情形就會大變,羅馬失去的將不僅僅是緩衝地。在雅典開始衰落後的這一時期,迦太基是地中海的第一大航海國家。如果迦太基把墨西拿也變成他們的基地的話,不難想象,環繞南意大利的海域的製海權就是迦太基的了。這樣一來就會嚴重威脅到以羅馬為盟主的羅馬聯盟各城邦的安全。
對於擁有地中海最強大戰船力量的迦太基來說,即使羅馬人染指墨西拿,墨西拿海峽也不是問題。但是,對羅馬人來說,把墨西拿拱手讓給迦太基,意味著在意大利本土和西西裏島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
盡管如此,元老院依然難以作出抉擇,他們為此破例把這一問題直接交給了羅馬的最高決策機構——市民大會進行議決。而之前的做法是,元老院首先討論議定一個政策,再征求市民大會的同意。對於這一次的問題,由享有市民權的人——有義務服兵役的人——所組成的市民大會給出的答案是接受墨西拿的請求。
決定參戰的羅馬人沒有想到,這次交戰會引發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正式對決,以至於第一次戰爭就持續了漫長的23年。
羅馬最初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保護連火把都看得清的、近在咫尺的墨西拿,使其不落入強國錫拉庫薩或迦太基的手中。隻要墨西拿加入羅馬聯盟,在墨西拿海峽上架“橋”的就是羅馬。一旦作出決定後行動迅速的羅馬人此時能派往墨西拿的隻有一位執政官所統率的兩個軍團,如果預計到與迦太基之間可能發生激烈對抗,這一軍隊數量實在是太少了。
第一次布匿戰爭打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64年,率領羅馬軍團前去支援墨西拿的執政官是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阿庇烏斯是建設阿皮亞大道的倡議人,來自克勞狄烏斯家族,這一家族是羅馬實施共和政體以來的名門望族,在曆史上以主張對平民階級采取強硬路線而聞名。這一家族的男性都是集傲慢、強硬、不妥協、有先見性、意誌堅定、責任感強烈於一身的人,體格也很健壯。在民主政體下,他們絕無可能當選最高權力者。但是,羅馬是少數人統治的國家,即寡頭政治國家。在市民大會上當選的執政官,如果一人深受民眾喜愛,另一個人完全可能是一個不受民眾喜愛但能力極強的人。事實上,克勞狄烏斯的家族是出現執政官第三多的家族,僅次於同為名門貴族,卻深受民眾喜愛的科爾奈利烏斯家族和瓦萊裏烏斯家族。出自克勞狄烏斯家族的男人身上所有的缺點,到了領軍作戰的時候就都成了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