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烏斯是顯赫的貴族,出身於瓦萊裏烏斯家族。至於奧塔基利烏斯的名字,這是第一次出現在羅馬史上。他出身於屬於平民階層的薩莫奈族,所以,之前沒見過這個名字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個民族曾經是與羅馬殊死奮戰的對手,從公元前326年至公元前284年,戰爭持續了整整40年。當然,中間也有過休戰期。此時,已經向羅馬臣服的薩莫奈人自成為羅馬聯盟中的一員隻過去了短短的20年。好在羅馬人是一個熱衷於同化戰敗者的民族,所以他們不僅慷慨地把羅馬市民權授予了這個民族的上層階級,而且在僅僅過去20年後,把曾經的敵人選為自己的最高領導者。對此,我不能不專提一筆,因為羅馬人的這一性格,對於走進布匿戰爭的羅馬來說,確實帶來了不少好處。
第一次布匿戰爭開始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63年,元老院把瓦萊裏烏斯和奧塔基利烏斯都派到了西西裏戰場。所謂執政官軍團,指的是一位執政官指揮的兩個軍團。兩位執政官同時被派去,意味著羅馬投入了比前一年多一倍的兵力,也就是四個軍團。
一個軍團通常由羅馬市民兵和羅馬聯盟各加盟城市的士兵組成。其中,羅馬市民兵的數量為步兵4200、騎兵300,來自羅馬聯盟各加盟城市的兵力與此相等或略少一些。因此,作為戰鬥單位,“執政官軍團”的規模為1.8萬到2萬人。
兩位執政官同時出征,意味著羅馬軍團的戰鬥人員達到了3.5萬至4萬人。上一年的執政官克勞狄烏斯把戰場移交給兩位繼任者後,帶著部下的士兵回國了。當時的羅馬,每年都要更換總司令官和士兵,因為士兵都是市民,不能讓他們長時間地脫離自己市民的生活。
錫拉庫薩僭主希倫不是世襲國王。所謂僭主,就是通過武力或其他手段奪取王位的人。此時的僭主年齡在35歲左右,是一個洞察力很強、又非常現實的人。
希倫不認為地處要衝、防禦萬無一失的錫拉庫薩會輕易被攻陷。他擔心的是錫拉庫薩在與羅馬交戰的時候,迦太基會乘虛而入,坐收漁翁之利。因為,曆史上,希臘民族和腓尼基民族長期交惡,所以,此時的希倫,與墨西拿一樣,必須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作出選擇。
希倫派出使者來到羅馬軍陣營要求和談,羅馬兩位執政官接受了這一意外收獲。和談條件由羅馬方麵提出,內容不僅簡單而且寬厚至極,讓人很難相信對方是因大軍逼近城下不戰而降的敵人。
第一條:兩國之間的同盟關係以15年為期,若無異議,則無限期更新。
第二條:羅馬尊重錫拉庫薩完全的自治權。
第三條:錫拉庫薩有義務優先向羅馬出售小麥。
第四條:錫拉庫薩不承擔向羅馬聯盟軍提供士兵的義務。
第五條:作為賠償金,錫拉庫薩向羅馬支付100塔蘭特。在和平條約生效之時,首先支付25塔蘭特,餘下部分在15年內分期付清。
錫拉庫薩僭主希倫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堅守與羅馬之間結成的同盟關係,即使在羅馬陷入困境的時候,不僅沒有背叛羅馬,而且還傾力提供支援。和羅馬之間的同盟,對於現實主義者希倫來說,不是被逼,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政治選擇。錫拉庫薩在以後的50年間,充分享受到了和平與繁榮。
至此,羅馬完全可以結束戰爭了。
首先,墨西拿作為羅馬聯盟的一員,已無須再擔心海峽的狹窄。其次,西西裏強國錫拉庫薩也成了羅馬的同盟國。位於西西裏東部的兩個主要城市——墨西拿和錫拉庫薩——加盟羅馬聯盟,意味著西西裏東部的海岸線和意大利本土的海岸線一樣,因有羅馬的友邦國家存在而得到了鞏固。羅馬意圖鞏固意大利南部邊境的最初目的已經達成。事實上,在與錫拉庫薩簽訂和平條約後,羅馬已經撤回了兩個軍團。留在西西裏的隻剩下了另兩個軍團,在西西裏的戰鬥力大為減弱。
與此同時,迦太基方麵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了壓力。羅馬與錫拉庫薩建立同盟不隻是挫敗了迦太基試圖進一步擴大其在西西裏勢力的企圖,他們還擔心自己在西西裏的既得權利也會受到侵犯。於是,迦太基決定與西西裏陣線一戰。他們派出了超過4萬人的海陸大軍,在位於西西裏南端的阿格裏真托登陸。與迦太基本國隔海相望的阿格裏真托成了迦太基進攻羅馬的前哨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