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3)(1 / 2)

錫拉庫薩市民以賒賬的方式買走了羅馬軍隊出售的大部分奴隸,並讓他們回到阿格裏真托。羅馬軍隊在阿格裏真托的所作所為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讓原本徘徊在投靠羅馬還是繼續與迦太基站在一起的其他城邦的態度變得堅定起來。出生於阿格裏真托的非利努斯正是因為羅馬軍隊的野蠻行徑而成為反羅馬陣線中的一員。他是記錄第一次布匿戰爭的人之一。

長期以來,無人質疑阿格裏真托是迦太基勢力範圍中的一個城市。它的陷落使羅馬再難回頭,隻能繼續向前。也就是說,羅馬必須與從未想過要放棄西西裏島上既得權利的迦太基進行全麵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一定是羅馬和迦太基中的一方取得在西西裏的全麵霸權,否則爭戰將永無止境。就這樣,第一次布匿戰爭在西西裏戰場上展開了。

第二年,即公元前261年,羅馬和前一年一樣,向西西裏派去了兩位執政官以及統率的四個軍團。這一年,羅馬軍隊憑借攻陷阿格裏真托的勢頭所向披靡,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攻占了迦太基領地內的西西裏各城市。但是,戰果僅限於西西裏的內陸地區,始終未能染指沿海城市。即使從內陸向沿海城市發起進攻,並取得勝利,也很難保衛勝利果實。因為這些城市得到了來自迦太基的支援。

羅馬很清楚,隻要不切斷來自迦太基的補給線,就不可能實現稱霸西西裏的目標。就在這一年,農牧民族羅馬人終於領悟到控製海洋的重要意義。

羅馬人在陸地某處取得勝利後總是把這個地方作為要塞,建設殖民城市,並通過鋪設連接這些城市的公路,建立防禦網。既然他們是這樣一個民族,所以他們很快意識到了製海權的重要性。

但是,要得到並保證製海權在手,沒有海軍不行。當時的羅馬沒有一艘戰船,更不用說可以與迦太基戰船相抗衡的蓬特型戰船了。加盟羅馬聯盟的海港城市擁有的戰船,充其量也隻有三層槳戰船。因為希臘人的戰船即使在雅典最鼎盛的時候,也隻是三層槳戰船。

三層槳戰船的特點是,劃槳手一人持一根槳,並排坐在與船底平行的錯落有致的三層台階上劃動船隻,所以叫三層槳戰船。蓬特型戰船卻有五層。

古代的戰船和中世威尼斯的戰船都是大的劃槳船,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古代戰船上劃槳手一人劃一根槳,中世威尼斯的戰船上三個劃槳手同劃一根槳。第二個不同之處是,古代戰船的劃槳手位於甲板下方,中世威尼斯戰船的劃槳手並排坐在甲板之上。原因是威尼斯人口稀少,當戰鬥發展到近身戰的時候,劃槳手也要放下手中的槳,投入戰鬥。在威尼斯戰船上,士兵的數量一艘最多隻有40人。

在古代,劃槳手不需要參加戰鬥,因此,戰船上參加戰鬥的士兵數很多。

在需要100個劃槳手的三層槳戰船上,士兵數是100人。在長度和高度都要大很多的蓬特型戰船上,劃槳手達300人,相應的,士兵的數量也達300人。

在特拉法加海戰發生以前,盡管都是海戰,卻常常不得不以近身戰來決出勝負。因此,從高處向低處進攻顯然更加有利。蓬特型戰船與三層槳戰船相比,劃槳手坐的台階有五層,所以船身自然要高。而且,三層槳戰船的劃槳手人數隻有三層槳戰船的斷麵圖 100人,與此相比,蓬特型戰船的劃槳手人數達300人。這就意味著,蓬特型戰船的馬力相當於三層槳戰船的3倍。

擁有多達120艘蓬特型戰船的迦太基自然而然地是地中海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

如果要在海上與迦太基進行較量,羅馬必須有自己的蓬特型戰船。既然無法依靠羅馬聯盟中隻有三層槳戰船的海港城市,那麼,羅馬就隻有一條路可走,即自力更生建造蓬特型戰船。

沒有任何造船經驗的羅馬決定仿造迦太基的船。他們的手中有迦太基的蓬特型戰船,是在第一次橫渡墨西拿海峽時繳獲的。羅馬人拆卸了這些船隻,然後再組裝起來,開始了通過模仿建造出自己的戰船。

就這樣,羅馬有了自己的戰船。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即如何訓練海戰士兵。羅馬市民雖然坐過河船,但從未坐過海船。在那不勒斯等海港城市市民的指導下,羅馬市民首先在陸地,用模型叫著號子練習劃槳。這和現在的大學劃艇俱樂部訓練新會員時使用的方法基本相同。我不清楚,羅馬市民經過訓練達到了怎樣的水平,但是,至少羅馬有了自己的劃槳手。至於張帆和掌舵,就全靠同盟國中的海港城市提供支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