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於是擺出了背水一戰的架勢,從利卡塔海戰中逃出來的157艘戰船準備在麵向迦太基首都的海麵上與羅馬軍隊決一死戰。但是,羅馬方麵並不貪戀海戰。已經逼近非洲北岸的羅馬軍隊,繞開敵軍艦隊整裝待發的迦太基海灣,在位於迦太基海角東側的克魯比灣登陸。羅馬軍隊攻占克魯比灣後,就把非洲戰場的大本營設在了這裏。補給來自西西裏,由三敗迦太基艦隊的羅馬海軍負責。此時,位於西西裏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島嶼——馬耳他和潘泰萊裏亞都已經被羅馬軍隊攻占。
這一年,羅馬軍隊在登陸非洲後,依然所向披靡。短短時間內,羅馬軍隊就降服了克魯比灣周邊的諸多城市,來自迦太基本國的軍隊也被擊退。羅馬軍把這些戰鬥的勝利果實——多達2萬人的俘虜送到了羅馬。
大概是羅馬因此對戰況非常樂觀,剛入秋,羅馬元老院就下令執政官中的一人帶著一半以上的士兵回國。按規定,現任執政官要主持冬季舉行的、選舉下一任執政官的市民大會。所以,這次召回一位執政官,應該就是為了此事。羅馬軍團是由市民兵組成的,因此,一年更換一批士兵,一定令這些市民兵們異常高興。就算是第一次海外遠征,羅馬人依然要按慣例行事。
在非洲越冬的是執政官雷古魯斯屬下的1.5萬名步兵和500名騎兵以及40艘戰船和船員們。冬季的駐軍地就設在現在的突尼斯附近。之所以把冬季的駐軍地從安全的克魯比灣轉移到距離迦太基更近的突尼斯,是因為來年春天攻打首都迦太基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隻等友軍到來了。
羅馬把冬季駐軍地安置到了迦太基的首都附近,這讓迦太基政府有一種異常強烈的危機感,於是決定求和,向執政官雷古魯斯派出了和談使節。雷古魯斯接受和談的請求,提出了如下條件:
第一,迦太基撤出西西裏和撒丁兩島;
第二,解散海軍,戰船交予羅馬。
迦太基認為這兩個條件過於苛刻,於是拒絕接受。敵人雖然逼近首都,但是迦太基的海軍和陸軍實力尚存,未到窮途末路的境地。為了備戰來年春天必定打響的戰鬥,迦太基聘用了雇傭兵首領讚提帕斯,他曾經在埃及和敘利亞參加過戰鬥,是個作戰經驗豐富的斯巴達人。
迦太基軍隊有一個慣例,士兵和中下層指揮官由外國的雇傭兵擔任,但是,總指揮權掌握在迦太基貴族的手中。盡管他們聘用了聲名顯赫的雇傭兵首領讚提帕斯,也沒有打算改變以往的做法。但是,來到迦太基的斯巴達武將,在視察了迦太基軍後,認為和這樣一支軍隊共同作戰,等不到拿傭金,自己和自己手下的性命就已經不保了。於是,他向雇主迦太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迦太基敗於羅馬,不是士兵的原因,而是指揮官的責任。聽了這樣的評價,因連戰連敗而信心全無的迦太基貴族傷到了自尊,他們負氣地回答說:“既然如此,你來指揮好了。”
讚提帕斯也不推辭。翌日,他就開始了對迦太基軍隊的訓練。與此同時,他製訂了切實可行的戰術。為確保大象戰隊,還雇傭了努米底亞騎兵。新年過後,適合作戰的春季一到,這位斯巴達將軍就向羅馬軍發起了挑戰。
執政官雷古魯斯犯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錯誤,他沒有等友軍到來就接受了敵人的挑戰。
所謂寡頭政體,和議會製、民主政體很相似,不同的隻是它不需要通過選舉。寡頭政體要想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必須盡可能地為位居領導層的人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國家政壇的第一線大顯身手。
這種體係好處很多,但是缺點也不少。首先,作為軍隊總司令官,執政官總是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可以收獲戰果。隻要在戰鬥中取得重大勝利,他就是凱旋將軍,回到國內就可以舉行凱旋儀式。對羅馬人來說,能在首都舉行凱旋儀式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如果執政官在任期內,作為軍隊總司令官雖然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卻因為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戰鬥發生在下一任執政官任期開始以後,也第一章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035036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記就是3月15日以後,他就不能享受這一勝利果實。享受這一戰果的是下一任執政官。這就使得執政官更願意速戰速決,更容易急功近利。這一缺點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更加暴露無遺。此時,執政官雷古魯斯想的就是要在下一任執政官到達非洲之前結束戰鬥,獲得戰鬥的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