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前241—前219)(1)(1 / 2)

漢尼拔戰記戰爭結束後做什麼,怎麼做,將決定這個國家的未來。勝負已成定局,再糾纏此事於事無補。問題是如何從中吸取教訓。

生活在後世的我們知道,從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到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其間相隔了23年。在本章節中,我要重點講述的是羅馬人在這23年裏是怎樣度過的,迦太基人在這23年裏又是怎樣度過的。

對於所有羅馬人和絕大部分迦太基人來說,這23年不是休戰期。除了極少數迦太基人,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會再度爆發戰爭。

羅馬與迦太基於公元前241年簽署的和平條約,不過是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和約,並非羅馬吞並迦太基成為獨霸國家的條約。戰敗後的迦太基,不同於位於意大利半島的加普亞及塔蘭托,它並未加盟羅馬聯盟,成為同盟國的一員;也不同於位於西西裏的錫拉庫薩,它不是羅馬的友邦,不需要每15年更新一次同盟協定。

雖然迦太基因失掉戰爭不得不放棄在西西裏的領土,並向羅馬賠款。但是,這絲毫沒有改變它作為獨立和自治國家的性質。如果一定要說對其“獨立和自治”有影響的話,那也隻是反映在和平條約中,因為條約明確規定了迦太基不得向羅馬保護下的同盟國家挑起戰爭。但是,迦太基顯然不會受製於這樣的條約內容,因為不染指意大利或西西裏,迦太基照樣可以生存得很好。而且,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的迦太基人,既不希望與羅馬再次發生戰爭,也從來沒有想過會又一次爆發戰爭。

哈米爾卡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最後6年,曾經英勇奮戰。當迦太基海軍在海戰中慘遭失敗後,他不得不代表迦太基政府向羅馬求和。當時還不到40歲的他為此備感屈辱,時刻不忘報仇雪恥。哈米爾卡所屬的巴卡家族是以通商為業的對外貿易派的代表,與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漢農家族不同。對於他們來說,放棄西西裏,等於放棄西地中海,而這嚴重傷害了他們的情感。所以,哈米爾卡和追隨他的迦太基人在心裏埋下了一個願望,希望有一天與羅馬再決雌雄。

但是,與勝利方相比,戰敗方在戰後的壓力顯然要大得多,這是沒有辦法的 事情。羅馬關閉了戰神雅努斯神殿的大門、心滿意足地享受起和平的同時,迦太基國內卻被一種極不平靜的氣氛籠罩著。

在迦太基,看到成群結隊的雇傭兵走在大街上,並不稀奇。因為迦太基有委托別國來保衛自己國家的傳統。雇傭兵之所以分群結隊出行,是因為他們有的來自高盧,有的來自西班牙,有的來自希臘或非洲等地,相互間語言不通。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羅馬之間的戰爭結束後雇傭兵紛紛從西西裏戰場撤回到了迦太基。

戰爭結束意味著雇傭兵的任務已經完成,他們必須各自回各自的國家去。

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回國。但是,在回國前,他們必須首先從迦太基那裏拿到雇傭金。

也許因為戰爭失敗,迦太基政府強烈地意識到有必要緊縮財政。他們沒有按約定支付雇傭金。因為戰爭於春末夏初結束,按照從春到秋為一個戰鬥年度計算,這些雇傭兵參加戰鬥的時間隻有二分之一年度,所以,迦太基人想當然地認為,隻要支付一半雇傭費即可。對此,雇傭兵自然不服,而且他們有武器在身。

雇傭兵在科西嘉短暫停留後便出發離開此地,向首都迦太基進軍。當2萬武裝士兵逼近迦太基約20公裏處時,迦太基這才答應坐下來談判。雇傭兵代表最初提出的要求應該還算合理。但是,參與談判的迦太基高官傲慢的態度激怒了他們,於是,條件越提越高。其間,作為迦太基屬地的利比亞也開始支持雇傭兵的行動,那裏是雇傭兵主要的來源地之一。因為在布匿戰爭結束後,他們的課稅成倍增加,市民的不滿情緒日益加深。

對迦太基的戰後政策深感不滿的不隻是利比亞。與羅馬不同,在迦太基,雖然作為被統治者的其他民族和統治者迦太基人同住在迦太基領土上,卻備受歧視,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不滿使得叛亂的危險在迦太基隨時存在。到了僅次於迦太基的第二大城市烏蒂卡也開始表示支持不滿者的時候,雇傭兵隊伍由最初的2萬人增加到了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