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前241—前219)(7)(1 / 2)

羅馬軍團的百人隊隊長不是純粹的下級士官。與上級指揮官相比,作為下級指揮官的他們才是羅馬軍團的中堅力量。他們才是站在羅馬軍團最小戰鬥單位“小隊”的前頭、率領士兵衝鋒陷陣的一線指揮員。

軍團最高司令官的能力實際上體現在他可以讓百人隊隊長發揮出多大的作用。羅馬的名將,都是那些對百人隊隊長知人善用、能夠有效地指揮他們的帥才,愷撒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來說一說羅馬士兵的裝備。公元前3世紀以前,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士兵的裝備都由個人負擔。到了公元前3世紀,羅馬軍出於統一軍容的需要,改成國家配發裝備。當然,配置裝備的費用要從收繳的“經費”中扣除。

輕裝步兵的裝備是劍、投槍、盾以及簡單的頭盔、護胸和輕便的軍靴。

盾是直徑90厘米的希臘式圓形盾。頭盔、護胸和鞋是皮製的。頭盔上裝飾有漂亮的飾物,是為了與日耳曼和高盧人相比個子略矮的羅馬人看上能夠稍稍高一些。但是,不是衝鋒陷陣的重裝步兵是不允許戴有飾物的。

投槍細長,越往前越細,長度為1米左右。這種投槍一旦投擲出去,就不能 再回收使用。即使到了敵人的手中,敵人也無法使用,因為細細的尖頭紮過就斷。

重裝步兵雖然分前衛、中央和後衛隊形,但是他們的裝備都一樣,都是羅馬人想出來的重裝備。與中世的重裝備相比,輕便許多。

頭盔為鐵或銅製,上麵裝飾有50厘米左右長的羽毛。胸甲不光用於護胸,也護背,是用薄鐵片或厚重的皮革製成。護腿使用的材料也相同。

這一時期的盾是1.25米×1.5米大的橢圓形。考慮到可能被敵人砍傷,或立在地上的需要,25厘米寬的外周部分用鐵增強堅固度。其餘部分成弧形,中間凸起,便於躲避敵人投擲過來的石彈、投槍及直刺而來的劍力。倒扣碗狀的中心部分也是為了避開敵人的攻擊力而設計的。盾的基本形狀是兩塊木板合在一起,內側一麵貼麻布,外側貼牛皮。我猜想,這樣的盾應該很重。好在羅馬人雖然個子不高,體格卻足夠健壯。

直到公元前250年西庇阿對劍進行改良,在此之前羅馬士兵使用的劍一直都是細長的,通常采用砍殺而不是刺殺的方法。公元前250年,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終於引進了西班牙土著使用的雙刃短劍。

投槍可以投擲也可以直刺。波利比烏斯在他的書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他說:投槍的長度有3米,投程可達25米。年紀較輕的“新兵”和“熟練兵”每人規定攜帶一粗一細兩杆槍,40歲以上的人組成的後衛“老兵”攜帶一杆即可。

但是,一杆的重量也在1公斤以上。

在以重裝步兵為主力的羅馬軍團中,騎兵數量較少,戰鬥力也較低。騎兵的裝備由國家的經費負擔。不過,騎兵通常都是來自富裕階層,這自有它的原因。

在古代,駕馭馬匹本身就是一種技能。一個人從小沒有騎過馬,或者不習慣騎馬,從頭學起來會非常困難。

古代沒有馬鞍,馬鞍是中世時代的發明。會騎馬並不意味著有戰鬥力,所以,羅馬軍團的騎兵很多時候是用來傳令或進行偵察的,最多也就是在戰場上用來追擊潰敗的敵人。兩個軍團加起來不過600騎,也是緣於騎兵缺乏靈活性,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因此這個數量已經足夠。羅馬軍團的騎兵團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作為名門子弟的“士官學校”。

與步兵的裝備不斷得到改良有所不同的是,羅馬騎兵的裝備模仿希臘騎兵的裝備,隻配備胸甲、頭盔、劍、槍和圓形的盾。

不幸的是,羅馬軍團對騎兵的使用方法後來竟成了被漢尼拔攻擊的最大弱點。

在集結地集合完畢的羅馬市民兵,已經就地完成了從中隊到小隊的編組和武器的配發等所有事務。來自各同盟國的士兵也完成了編隊。他們的編隊方法與羅馬市民兵略有不同。

首先,由各同盟國推薦有資格的人組成執政官的近衛隊,負責執政官身邊的一切事務以及警衛任務。後麵將要提到的在宿營地,距執政官營帳最近的就是他們。羅馬把保衛本國出身的最高司令官的任務交給了雖是同盟國卻仍為外國市民的他們,而不是本國市民。由於各同盟國派出擔任此任務的都是各國的指揮官預備隊,因此,羅馬也按士官的待遇給予他們在軍團內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