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事情就由大家一起完成。宿營地的主要通道旁邊,會設一個聖火台。這裏是奉上祭品、向諸神祈求保護或用鳥占卜的地方。它的一側是演講台。在羅馬軍團,作為總司令官的執政官向士兵們作演講,被認為是加強司令官和部屬之間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執政官的帳幕就在聖火台的後麵,其帳幕的一側是財務檢察官的帳幕,他們屬於軍團的經濟部門。為方便保護執政官,負責警衛的士兵的帳幕也在旁邊。往外是12個將官的帳幕。此外,騎兵和同盟國指揮官的帳幕也在這一區域內。宿營地餘下部分位置是軍團士兵的帳幕,各軍團依次搭建。同盟國士兵也一樣。各帳幕之間的距離必須等距,就像用線拉過一樣。馬棚搭在宿營地的外牆邊上。最後,環繞四周,要挖一條壕溝或搭建柵欄。盡管隻是一個晚上,但是在安全方麵他們絕不掉以輕心。自此,宿營地搭建才告結束。因為規定很具體,所以搭建宿營地所用的時間出乎意料地短。大概士兵們早習以為常了吧。
羅馬軍隊在搭建宿營地方麵的用心在其他民族中是名聲遠揚的。人人都知道,羅馬軍隊到達一個地方後,最先要做的事就是搭建宿營地。後來,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還將計就計,很好地利用了羅馬人的這一做法。
帳幕搭建完成後,全體人員參與大掃除。他們在帳幕之間的通道灑上水,用掃帚掃地。
晚飯要在這一切工作都完成以後才開始。按照帳幕,每個人把食材拿到一起,輪流做飯。吃完飯後的打掃和滅火事宜都嚴格按要求進行。早於其他民族建起了下水設施的羅馬人,在宿營地也建有同類設施。隨地小便是絕對禁止的。
夜間的警戒,從日落到日出按四等分安排四個班次,輪流值崗。史書中經常出現“輪到第三班值崗的時候悄悄出征”的記載,指的是午夜12點。日落和日出的時間因季節而不同。一個班的放哨時間約3小時,羅馬市民兵和來自各同盟國的士兵無一例外,每四天都會輪到一次。
第二天天一亮就吃早飯。可見越是優秀的司令官,越關注士兵的溫飽問題。
早飯結束後,士兵們不得擅自行動。等到第一聲號聲響起,全體人員立刻動手拆除帳幕,捆紮行李。等第二次號聲響起,行李裝上馬車。第三次號聲才是離開宿營地開始行軍的號令。行軍的順序還是按前麵講到的那樣。
在羅馬軍團的規定中,唯一沒有涉及的是羅馬軍士兵的用餐內容。大概是因為士兵吃的東西和市民沒有太大差異,沒有必要作特別規定吧。
羅馬人不是喜食肉的民族,他們喜歡吃魚,不喜歡吃陸地動物的肉。甚至有記載說,因為持續的戰鬥,小麥補給中斷,羅馬士兵不得不以肉果腹。羅馬人的主食是小麥粉做的麵包或是以小麥粉為主的粥。他們喜歡吃蔬菜和水果,也喜歡吃奶酪和牛羊奶。這些東西和魚就是他們的蛋白質來源。
在飲食方麵,羅馬人和喜歡食肉的高盧人或日耳曼人不同。與高盧人和後來才開始接觸到的日耳曼人相比,羅馬士兵在體格上處於劣勢,他們常常會因此感到自卑。為此,他們應該多吃肉,以期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但是,他們似乎對此不屑一顧。也許他們認為戰鬥的勝負不靠體力決定,也許他們離不開海產品、穀物、奶酪、橄欖油加葡萄酒等地中海世界的飲食習慣。羅馬士兵在行軍途中的餐飲是加牛羊奶煮成的粥、麵包、一片奶酪、洋蔥和一杯葡萄酒。他們就是靠這些東西征服世界的,這實在令人稱奇。現代的歐美人喜歡吃肉,是因為他們的祖先不是高盧人就是日耳曼人。
羅馬軍隊軍規嚴明,獎懲分明,規定得非常細致。這也是為了在指揮官每年更換的情況下始終能夠做到公正。
首先是獎勵。對於特別勇敢的士兵,獎以鐵製的槍或鐵杯。對於在攻城戰中,衝在最前麵登上城牆的士兵獎以黃金鎖。那些救出戰友的士兵,將得到被救士兵贈送的、由橡樹葉做成的冠。
在所有獎勵中,最令人期待的是當選百人隊隊長。鐵杯、黃金鎖和橡樹葉冠隻代表一個人的戰鬥經曆,它們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擔任幾次百人隊隊長來得榮耀。在介紹一個人的時候,他們會說這個人擔任過幾次百人隊隊長。如果擔任過第一軍團而且是第一小隊的百人隊隊長的話,那種榮耀完全是各類勳章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