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前219—前216)(2)(1 / 2)

無疑,從迦太基出發,在意大利南部登陸最為便利。但是,那裏有西西裏島,島上大多數地方是羅馬的行省,而且,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後,迦太基和西西裏之間的製海權掌握在羅馬海軍的手中,因此,從這裏進入意大利本土幾乎沒有可能。

那麼,從東邊進入又如何呢?首先,航海中的風險與航海距離成正比,西班牙和意大利相距太遠。其次,即使順利通過西西裏附近的海域,後麵還有意大利 南部的海港城市及羅馬聯盟同盟國的海域。即使成功穿越所有這些海域,進入了亞得裏亞海,同樣還有危險存在,因為羅馬已經把希臘西岸的伊利裏亞地區納入了自己的勢力圈,遭遇羅馬海軍的概率非常高。

此外,從西班牙橫渡西地中海也可以到達意大利。但是,從西側進入意大利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為撒丁島和科西嘉島都是羅馬行省,雖然戰鬥力不強,但是,羅馬海陸軍常駐這兩個島上。如果隻有五六艘船,或許可以順利通過。但是,運送大軍的船隊,無疑會有多達數百艘船。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龐大的船隊可以順利從羅馬海軍的眼皮底下通過。

公元前218年的時候,羅馬在意大利東、南、西三麵的防線幾乎像銅牆鐵壁一樣堅不可摧。

從北方進入意大利是唯一可行的路線。但是,這條進攻路線不僅漫長而且困難重重。需要橫穿遼闊的法國,翻越阿爾卑斯山。而且,生活在這一帶的原住民高盧人雖然不是羅馬人的友邦,卻也不是迦太基的友邦。

當然,這條路線也有有利因素。當時,羅馬防線雖然已經擴張到了波河,卻尚未鞏固。而且,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的殖民地建設雖已完成,但是,與舊防線相連的公路尚未鋪設。此外,生活在這一帶的高盧人雖然和羅馬簽署了和平條約,那也隻是戰敗後的權宜之計。他們並沒有享受到“完善基礎設施”所帶來的“羅馬化”的恩澤。因為,這裏的“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才剛剛開始。更何況,他們並非心甘情願地被羅馬所保護。

漢尼拔在意大利北部看到了突破羅馬防線的可能性。

我想,漢尼拔應該清楚,雖然翻越阿爾卑斯山難關重重,代價很大,但不是不可能,隻是當時的羅馬人想不到這一點。

後麵還會講到,與同時代的人相比,漢尼拔之所以擁有出色、超常的判斷能力,是因為他知道情報的重要性。可以斷定,他早就知道生活在意大利一側的高盧人和生活在法國一側的高盧人,經常趕著家畜往返於阿爾卑斯山兩側。數年前,與羅馬軍交戰的高盧軍中,有一部分高盧人就來自羅納河一帶。漢尼拔要做的就是當地高盧人平常在做的事情。隻不過他的規模更大——他要率領大軍,還要帶著大象。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雖然冒險,卻是在經過冷靜觀察和謀劃之後實施的一次大膽行動。

現在的我們能夠對漢尼拔的這次行動了解得一清二楚,這得益於當時有記錄員隨行。或許,這一點他是向亞曆山大大帝學的吧。

擔任記錄員的是漢尼拔的希臘語教師,一個叫西勒諾斯的希臘人。

同一時期,羅馬也有一名記錄員,他是羅馬元老院議員費邊·皮克托,與漢尼拔同時代的人。

這兩人的記述沒有留存至今。但是,古代有人看過他們的記述。漢尼拔46歲那年出生的希臘人波利比烏斯和200年後的羅馬人李維的作品都參考了這兩人寫的原始史料。根據他們的記載,漢尼拔離開西班牙的根據地卡塔赫納時,軍隊的組成是步兵9萬人、騎兵1.2萬人和大象37頭。

與此同時,漢尼拔派出2萬士兵前往迦太基本國,在西班牙留下1.2萬名步兵和3000名騎兵以及21頭大象。對他來說,西班牙是他的第二故鄉,比迦太基本國還要重要。他把守衛西班牙的任務交給了二弟哈斯德魯鮑爾,讓小弟馬可尼與自己率領的遠征軍一起遠征。

9萬名步兵加1.2萬名騎兵的規模應該說非常龐大。騎兵以非洲的努米底亞人為主,步兵是非洲的利比亞人和西班牙人的混合軍,比例為2∶1。除了將官,全體士兵都是雇傭兵。這一點,漢尼拔完全遵循了迦太基軍的作戰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