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猜不透這位29歲的年輕人想要幹什麼。既然翻過了橫亙在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比利牛斯山脈,可見,漢尼拔的意圖顯然不是稱霸西班牙全境。那麼,他率領如此大軍,究竟要幹什麼?難道是要征服以馬賽為首的希臘係城邦居多的法國南部嗎?不管怎樣,從海上一路向西的科爾涅利烏斯和他的軍團第一站就是友邦馬賽,所以遲早,他們會知道迦太基年輕人的真實意圖。
另一方麵,執政官塞姆普羅尼烏斯到達西西裏後,經與同盟國僭主希倫商議,進軍西西裏西部,並在馬爾薩拉建起了大本營。他對西西裏島上平靜祥和的氣氛深感意外,於是親自率領船隊,到迦太基近海視察,卻沒有看到迦太基本國有任何異常,甚至看不出他們在關注漢尼拔的動向。漢尼拔派來的2萬名士兵也在街上遊逛,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盡管如此,塞姆普羅尼烏斯依然命令屬下海軍加強對西西裏至意大利南部沿岸的警戒。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和他的軍團乘坐的艦隊順利進入了馬賽港。然而,等候他們的是敵軍已經翻越比利牛斯山脈的消息以及漢尼拔失去行蹤的報告。沒有人知道漢尼拔和他的5萬大軍去了哪裏。
現在的法國,即當時的高盧,不像現在是一望無際的耕地。當時雖然是一片平原,卻遍布森林和沼澤。假如是草原或是耕地,行進途中的一支大軍不可能遁跡。因為行軍會揚起塵土,即使離得很遠,也能被發現。但是,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會妨礙視線,即使是大隊人馬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隱藏其行蹤。更何況,法國的腹地很深。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派出300名騎兵,請馬賽人當向導,搜索敵人的行蹤。
在找到漢尼拔軍之前,大部隊在馬賽待命。
搜索極其不易。因為漢尼拔和他的軍隊不是在馬賽附近消失的,而是在翻過比利牛斯山脈後,突然就不見了蹤影。當然,“去向不明”也是漢尼拔的行動計劃之一。他之所以選擇在內陸繞一大圈,故意避開羅馬的同盟國馬賽以及羅馬勢力所及的法國南部,就是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
羅納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流經裏昂,在馬賽附近注入地中海。雖然水流並不湍急,但是其水量豐富,即使在夏季也不見減少(據當地水文特征,夏季水位較低——編者注),用波濤滾滾來形容羅納河最貼切不過。去阿爾卑斯山必須過這條河,但是,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當時還不知道漢尼拔的真實意圖。
漢尼拔盡管年紀輕輕,隻有29歲,卻要做出前人未曾有過的偉業,他不會魯莽行事。進入法國後,大多數情況下,他采用的是懷柔政策,用錢籠絡部族眾多的高盧人。隻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采用武力。他很清楚,一旦羅馬發現自己的行蹤,一定會派軍隊阻截自己。漢尼拔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橫渡羅納河,既不會遭遇羅馬軍,也不會被馬賽及其周邊的希臘人發現。按慣例,他陸續派出偵察員偵察地形,並結合被收買的高盧人提供的情報,確定了過河地點。羅納河的其中一處沙洲很多,水流受到河中沙洲的阻擋,變得很緩慢,非常適合大軍和大象過河。這個地點應該是現在的瓦朗斯附近,位於羅納河上流,距離馬賽150公裏。因此,遭遇羅馬軍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這終究是一次達5萬人之多的大部隊過河。如果按小隊依次過河,無論如何也要分幾十次,才能全部渡過。如果采用這樣的方式過河,風險太大。因為生活在羅納河以東的高盧人一定不會坐視他們過河。部隊還沒有過河,可能已經遭到高盧人的襲擊了。實際情況是,漢尼拔的士兵剛剛開始砍樹造木筏,河對岸就出現了高盧人的身影,他們帶著明顯的敵意,注視這邊的動靜。
漢尼拔於是命令一名部下帶著騎兵隊,到40公裏開外的上遊過河。因為是騎兵,過河相對比較容易。騎兵隊的任務是,在上遊40公裏處,渡過羅納河,襲擊並燒毀河對岸所有高盧人的部落。其餘人專心製造木筏。
隔著河中沙洲遍布的羅納河,看到對岸升起的火和煙,漢尼拔知道騎兵隊的任務已經完成。因為火和煙就是信號。河對岸,懷有敵意的高盧人像潮水退去一樣消失了。由於部落住處被燒毀,他們已經無力隔著羅納河,向漢尼拔軍揮舞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