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認為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地點是現在的聖伯爾納鐸山,羅馬曆史學家李維則認為是聖伯爾納鐸山以南的蒙吉內夫羅。
德國曆史學家蒙森采用了波利比烏斯的說法。但是,自己也經曆過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侖則認為李維的說法更合理。
如果按波利比烏斯的說法,漢尼拔離開格勒諾布爾後,行軍路線應該轉向東北,從海拔2110米的聖伯爾納鐸山進入意大利,自北攻入都靈。
相反,如果按李維的說法,漢尼拔離開格勒諾布爾以後,應該向正東方向前進,在海拔1854米的蒙吉內夫羅翻過阿爾卑斯山,之後,沿蘇薩的峽穀,向東攻入都靈。
拿破侖說過,漢尼拔在翻越阿爾卑斯山時,遭遇的真正困難是讓象群翻過山。曆史上,在漢尼拔翻過阿爾卑斯山的160年之後,尤裏烏斯·愷撒也率領大軍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隻是,與漢尼拔的方向相反,他的出發地是意大利。
雖然我們至今也不清楚漢尼拔究竟在哪個地點翻越阿爾卑斯山,但是,對於他如何翻越阿爾卑斯山,可以說,我們了如指掌。原因當然是歸功於他的希臘語教師——同行的記錄員西勒諾斯,是他為後人留下了詳細的記錄。波利比烏斯和李維的著作都參考了他的記錄。
話說回來,這終究是一次大規模的行動。再加上有大象,其難度可想而知。
甚至我在想,當時的羅馬人認為漢尼拔絕無可能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並非沒有道理。
自古以來,山地民族的性格大多封閉,因此多疑。盡管漢尼拔的大軍已經到了阿爾卑斯山腳下,但是,影響漢尼拔軍士氣的不是高高聳立在麵前的大山,而是高盧人。因為他們帶著明顯的敵意。他們手持明晃晃的劍,會從森林中的任一方向向漢尼拔軍隊襲來。
漢尼拔非常不喜歡無謂的犧牲。在這裏,他依然采取了懷柔政策,籠絡各部族的首領。他慣常的做法是,贈送金錢等財物,並告訴高盧人,自己的敵人是羅馬人,到這裏隻是路過。懷柔政策使他成功化解了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危機,各部族首領們甚至為他們送來毛皮鬥篷,以抵禦翻山途中的寒冷。毛皮鬥篷自然難得,但是,對漢尼拔來說,他們提供的路線,可以減少犧牲,更是難能可貴。但是,部族眾多的高盧人,雖說都是高盧民族,生活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部族和生活在山中的部族不同。事實上,漢尼拔從心裏並不相信高盧人提供的情報。
開始上山了。漢尼拔安排象群走在最前麵,目的是要唬住高盧人,讓他們不要試圖阻止自己的行軍隊伍。橫渡羅納河時,有一些大象不幸落水,此時尚存30頭。緊跟象群後麵的是運輸軍糧的輜重車和步兵軍團。後衛由騎兵擔任。29歲的年輕統帥走在行軍隊伍的中間,盡管他是總司令官。有山民不相信他們隻是純粹的路過,認為這是一支入侵的隊伍。於是,他們在懸崖上堆起石塊,在他們經過時,一塊接一塊地推落下來。也有人在轉角處設下埋伏,等他們走近,射出手中的箭。每當這種時候,衝在最前麵的總是總指揮官漢尼拔。
此時還是9月。但是,初雪已經開始在山上紛紛揚揚地飄落起來。不知是否因為第一次看到大象,嚇著了,高盧人沒有正麵襲擊漢尼拔軍。但是,阿爾卑斯山中的氣候對生於南國的大象來說應該很不舒服,象群經常表現出狂躁不安。安撫它們的騎手也是第一次走在雪花紛飛的地方。更可怕的是,山上隻有狹窄的小路,往往是一側峭壁,一側懸崖,稍不留神就會墜入萬丈深淵。
大象憑動物的直覺,遇到危險就停滯不前,全靠步兵從後麵推它們前行。這樣一來,掉入穀底的危險大大增加。失足的大象、側翻的輜重車帶著士兵,轉眼消失在穀底。每次聽到下麵傳來的絕望的叫聲,讓遠遠走在後麵的騎兵也忍不住心驚膽戰。
山上完全沒有可以搭建宿營地、讓全軍歇腳的地方。這種事情連想都不要想。當他們看到山民上山時使用的避難所或要塞,甚至覺得這是神的恩賜。很多時候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搭建營帳,隻好燃起篝火,用帳幕裹住身體,抵禦寒冷和風,但是,這樣仍然無濟於事。總司令官漢尼拔身先士卒,他和雇傭兵一樣吃凍僵的食物,和雇傭兵一樣,在峭壁下麵小睡片刻。但是,他比雇傭兵辛苦得多,他要考慮雇傭兵不需要考慮的事情,他要根據情況迅速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