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前219—前216)(5)(1 / 2)

利用雇傭兵保衛國家是迦太基的傳統。一直以來,迦太基的雇傭兵中不乏高盧人。近200年來,生活在意大利北部,也就是阿爾卑斯山南側被稱為內高盧的高盧人,一直受羅馬的壓製。他們時常有南下的企圖,但是,像公元前390年入侵羅馬這樣的事情,已經是遙遠的幻想。迄今,羅馬一直把盧比孔河作為北方國界線,現在這條線已經擴張到波河沿岸。還隔著波河,一南一北在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建起了殖民地。這些舉動真實地反映了羅馬的意圖。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高盧人自然不能接受。他們一次次地挑起戰鬥,但是,每逢重大戰鬥,勝利者總是羅馬。因此,內高盧的高盧人雖然滯緩,卻在不斷前進的羅馬人麵前一步步地在後退。

現在,好像神兵從天而降一樣,迦太基軍來到了他們麵前。而且,他們宣稱要和高盧人一起,共同對付羅馬。很快,幾個高盧部族和漢尼拔結成了同盟。

但是,位於意大利一側的高盧人也分很多部族,相互間內訌不斷,對外族本能地懷有強烈的猜疑。當漢尼拔不能成功籠絡一個部族的時候,他就毫不留情地用武力解決。高盧人的聚居地之一都靈就是在漢尼拔軍的進攻下一天內淪陷的。

不管怎樣,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高盧人並未全體響應漢尼拔的號召。通過接觸和觀察高盧民族,漢尼拔認為,要把他們拉入自己旗下,隻有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打敗羅馬軍隊。於是在攻陷都靈後,漢尼拔轉戰向東,尋找真正的對手去了。

漢尼拔向意大利發起進攻的公元前218年,被迫迎戰的羅馬可動員的兵力是多少呢?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對此,漢尼拔同時代的羅馬元老院議員皮克托給了我們答案。我在前麵提到過,此人的著作,大概是羅馬人最早的曆史著作,遺憾的是,沒有留存至今。但是,波利比烏斯及李維引用了他的著作,因此,我們得以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根據他們的記載,從盧比孔河到墨西拿海峽的所有羅馬聯盟加盟國中,可動員的兵力人數總計是75萬人,其中,羅馬聯盟盟主羅馬的市民超過三分之一。

因為是盟主,所以承擔的義務比各同盟城市多。羅馬市民中,可動員的兵力共計28萬人。其中,除了17歲到45歲的現役,還包括46歲到60歲的預備役。

與此相對,同盟各國的可動員的兵力都是現役,他們和羅馬市民不同,即使出現緊急情況,也不會召集預備役。

細述起來,非常繁複,所以我在這裏不詳述了。總之,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同時代見證人皮克托一一記錄下了加盟羅馬聯盟的同盟各國及地方的可動員兵力。

從他的記述中,我們得知,普魯塔克和曆史學家湯因比的觀點完全正確。前者說過羅馬人甚至會同化戰敗者,後者則評價羅馬聯盟是政治建築的傑作。例如,後世的我們以為,伊特魯裏亞人於公元前4世紀初被羅馬打敗後,徹底銷聲匿跡。

事實卻是,到了公元前3世紀末的這一時期,該民族已經是羅馬聯盟中強有力的一員,有步兵5萬人、騎兵4000人。還有薩莫奈人,雖然其間一度中斷,但是,自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曾經與羅馬進行了長達40年的艱苦戰鬥。被羅馬打敗後,也成了羅馬聯盟的同盟者,擁有7萬步兵和7000騎兵。

對於這些戰敗者,羅馬並沒有把他們作為被統治階層來統治他們,而是吸收他們成為羅馬的同盟市。在現代意大利語中,“同盟市”的意思是共同經營者。

正因為如此,在建設以羅馬大道為代表的“完善基礎設施”方麵,他們也充分享受了和羅馬一樣的待遇。這也是羅馬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在和漢尼拔較量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也是羅馬擁有的真正力量。

隻從數字上看,漢尼拔以2.6萬人的兵力攻打擁有75萬人兵力的意大利,難免會認為他是個瘋子,有勇無謀。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