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前219—前216)(12)(1 / 2)

就在這天夜裏,漢尼拔和他的全體士兵,未損失一兵一卒,未丟失一件掠奪品,在羅馬軍隊的眼皮底下順利通過了山穀。第二天早上,等費邊知道的時候, 敵人已經翻越過了亞平寧山。匆忙間派出的騎兵隊雖然追上了漢尼拔的後衛部隊,卻未能啃動著名的努米底亞騎兵。羅馬軍隊雖說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卻顏麵盡失。

從此,羅馬人對於無論受到怎樣的阻礙也得以成功的事,改用這樣一句習語來表達了:

“不管怎樣,漢尼拔過去了。”

獨裁官6個月的任期尚未結束,費邊就被召回首都羅馬,理由是要舉行祭祀儀式,實際上就是免職。

當漢尼拔悠然自得地在氣候溫暖的普利亞過冬時,在羅馬,圍繞下一年擔任前線總指揮的執政官選舉,出現了支持費邊主張的拖延戰術派和相反的積極戰術派。兩派對立愈演愈烈。

積極戰術派指出,如果采用費邊式的拖延戰術,那麼在敵人消耗殆盡之前會自己先消耗盡了。相反,拖延戰術派拿出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先例,指出,把始終未能降伏的哈米爾卡趕出西西裏,是因為羅馬從迦太基人手中奪取了製海權,切斷了迦太基方麵的補給線。哈米爾卡是漢尼拔的父親,他們所采取的戰略戰術無論對父親還是對兒子都同樣有效。

事實上,拖延戰術派的軟肋不是“牛角事件”中的失敗,而是這一年來各同盟城市蒙受的損失。元老院當然希望避免可能導致同盟各國叛離的一切狀況出現。

最後的結果是,下一年,即公元前216年,從兩派中各選了一位作為前線總指揮官的執政官,他們分別是貴族出生的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和平民出身的特雷恩蒂烏斯·瓦羅。前者與費邊想法一致,後者則是積極戰術思想的代表。

盡管選舉的結果是兩派中各選出了一位執政官,但是市民大會會場現場的氣氛卻是一邊倒地支持積極戰術派。

漢尼拔進攻意大利的公元前218年,羅馬編組了6個軍團,第二年,即公元前217年,增加到11個軍團,到了公元前216年,又增加到了13個軍團。羅馬市民們為了向漢尼拔一雪前恥,盡管要增加自己的兵役義務,依然投了讚成票。對他們來說,翌年春季開始的公元前216年,應該是羅馬與漢尼拔之間一決高下的一年。

通過會戰決定勝負正是漢尼拔所期待的。

盡管漢尼拔軍隊在特拉西梅諾湖之戰的勝利,以及在普利亞和坎帕尼亞兩地漢尼拔軍隊未受任何阻撓地燒殺搶掠,讓人們看到了羅馬的軟弱;盡管漢尼拔善待同盟城市士兵,無償釋放他們回歸故裏,但是,羅馬聯盟的加盟城邦至今尚未有一個背棄羅馬,投奔到漢尼拔的帳下。既然漢尼拔認為要讓羅馬徹底失敗隻能寄希望於羅馬聯盟解體,那麼,對他來說,這個問題絕不能置之不理。他認為有必要進行一場決戰。

第四次戰役:坎尼會戰

好像是1991年的1月,就在全世界都在緊張地關注著始於空襲的海灣戰爭,進入地麵戰隻是時間問題的時候,一天早上,我打開電視機,換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台(CNN)看實況轉播。結果,出現在電視畫麵上的不是沙特阿拉伯的基地,也不是遭受夜間空襲的伊拉克,而是呈現一派和平景象的麥田。站在麥田中央的記者說,今天早上播出的節目來自意大利。

這位記者說,戰爭遲早會進入地麵戰。雖然不知道會始於何時,但是,多國部隊已經作好準備。在這裏,他將想向電視機前的觀眾們介紹一場曆史上最著名的地麵戰。這場戰役也許對當天即將展開的地麵戰有所啟示。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平原,距今2200年前的公元前216年,這裏曾是漢尼拔與羅馬展開大會戰的戰場。”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台記者指著電視畫麵上的戰況展開圖,對漢尼拔用什麼戰術戰勝了數量占優勢的羅馬軍隊進行了說明。之後,他又補充道:

“坎尼戰役是戰爭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戰役,所以,在軍事學院都要學習有關這場戰役的內容。這就意味著,和施瓦茨科普夫一樣,伊拉克的將軍也知道坎尼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