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前219—前216)(13)(1 / 2)

意大利南部所有的羅馬同盟國都很敵視漢尼拔。漢尼拔必須依靠武力,才能迫使他們打開城門。至今,尚未有一個城市主動向他提供軍糧補給。而且,公元前216年,漢尼拔全年未得到來自迦太基本國的援助。同時,在西班牙,科爾涅利烏斯兄弟倆率領的羅馬軍隊不斷攻打迦太基軍隊,西班牙方麵也沒有能力支援在遙遠的意大利的漢尼拔軍隊。此時,漢尼拔軍隊盡管得到了坎尼,但是,儲存在此地的糧食據說隻夠維持10天。

在坎尼得到糧食補充以後,漢尼拔沒有率領軍隊繼續前進,他在坎尼村後麵的丘陵上建好了營地,一心等待羅馬軍隊的到來。

一路追來的羅馬軍隊在距離漢尼拔10公裏左右的地方也停了下來,開始紮營。羅馬軍隊的營地建在野外,四周築起高高的柵欄,挖好了縱深的壕溝,非常正規。兩軍隔著10公裏的原野,開始了日複一日的對峙。

當然,在近兩個月的對峙中,雙方並非一次也沒有動過手。

漢尼拔曾經派出2000人左右挑逗羅馬軍隊,羅馬方麵派出同樣規模的隊伍出來應戰。在這兩個月間,類似這樣的小規模戰鬥,發生頻繁。隨著小規模戰鬥的一次次展開,羅馬方麵的優勢漸漸顯現。有一次,羅馬軍隊損失了近100人,但是,相比較而言,漢尼拔方麵的戰死者多達1700人。當然,漢尼拔軍隊的陣亡者幾乎總是高盧兵。盡管如此,還是讓羅馬陣營中的士氣不斷高漲,所有人都覺得,照此下去,勝者一定屬於自己。

然而,31歲的年輕人就像職業賭徒在台球或撲克遊戲中,常常對容易上當的生手施以騙術一樣,先讓對手小贏幾次,然後再讓對方賠個精光。

羅馬軍隊已經躍躍欲試,他們甚至把營地移到了奧方托河的左岸,隨即漢尼拔也把營地移到了同一岸邊。兩軍相距不足2公裏。

兩軍並沒有馬上開啟戰端,他們分別在自己的營地內,繼續相互對峙。其間,羅馬軍隊渡過奧方托河,在對岸也建了一個小規模的營地。他們認為在河兩岸建營地,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數量占優勢的兵力。對此,漢尼拔沒有作出任何反應。

就像特雷比亞和特拉西梅諾戰役一樣,漢尼拔總是在他希望的地點、希望的時間發起戰鬥。坎尼之戰也一樣。他先把敵人引到他所希望的地方。隻是在坎尼,漢尼拔與羅馬軍隊相隔2公裏,進入對峙狀態以後,沒有采取任何積極的行動。

不僅如此,他還裝出因小規模戰鬥失利而萎靡不振、畏首畏尾的樣子。

年輕的漢尼拔早就看穿了羅馬指揮官們的心思——他們非常警惕,想方設法避免掉入他的圈套。為了讓他們與自己進行會戰,漢尼拔首先需要解除他們的戒備心。為此,他故意裝出主導權掌握在羅馬手中的樣子。

公元前216年8月2日,在執政官每天輪流擔任總指揮的羅馬軍中,這天的總指揮官是特雷恩蒂烏斯·瓦羅。

這天早上,東方剛剛開始泛白,接到總指揮官特雷恩蒂烏斯·瓦羅的命令,士兵們從奧方托河兩岸的羅馬軍隊兩個大小營地中陸續出來,在河右岸集合。瓦羅選擇右岸而不是左岸集合全軍,是因為左岸是一片平原,有利於敵人騎兵馳騁縱橫,危險度較高。右岸地勢高低起伏,對騎兵力量較強的漢尼拔軍來說,應該不太有利。

看到羅馬軍隊布好了陣,漢尼拔也親自率領全軍過了河,在羅馬軍隊的正麵布下了陣。羅馬軍隊的陣型是橫向一條直線,與此相對,漢尼拔部署的陣型呈弓形,中間凸起。

羅馬軍隊的陣型清楚地反映了擔任這一天羅馬軍總司令官的瓦羅的戰術。部 署在中間的步兵團陣型不是橫向的長方形,而是縱向的長方形。目的是由羅馬軍隊的主力重裝步兵突破敵人的中央。正因為如此,他選擇了奧方托河右岸、環繞坎尼村後麵的丘陵下比較狹窄的地方作為戰場。但是這樣一來,對於擔任右翼的2400羅馬軍隊騎兵來說,他們不得不在奧方托河與步兵之間的窄小地帶,與3倍於自己的敵人作戰,顯然非常不利。

此外,瓦羅還留了1萬士兵在布滿軍隊的戰場後的小營地裏待命。他的計劃是:當騎兵頂住敵人的進攻,步兵又成功突破敵人中央的時候,再投入這1萬兵力,爭取一口氣取得會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