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前219—前216)(16)(1 / 2)

亞曆山大同時熟知戰場之外必須謹慎。所以,在伊蘇斯戰役結束後,他沒有窮追落敗而逃的大流士,任憑波斯國王逃到內陸,自己先專心於控製地中海沿岸地區。因為對亞曆山大來說,既然在敵國領土上作戰,確保來自希臘的補給線是重中之重。後來,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再次戰勝大流士以後,他也沒有追擊大流士,而是轉身攻取了巴比倫、蘇薩以及波斯波利斯。對大流士實施追擊,是在波斯的這些重要城市一一到手以後。

率領僅有的3.6萬人遠征東方的亞曆山大,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在戰鬥中取得重大勝利後,放棄窮追猛打,改為攻占周邊,使他的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隨著不斷向東方深入,沿途居民紛紛加入他的隊伍,致使希臘的兵力比例逐漸減少。

亞曆山大用過的上述所有戰略戰術,漢尼拔也都用上了。其中最後一項,一定更強烈地吸引了力促羅馬聯盟解體的漢尼拔的興趣。問題在於,漢尼拔的對手不是習慣了波斯及其他專製君主製的東方民族,而是與羅馬建立了平等的同盟關係、羅馬化了的意大利伊特魯裏亞人及希臘人。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他們已與羅馬人在經濟上連為一體。

漢尼拔無疑從亞曆山大身上學到了很多,但他們是兩個人。與漢尼拔不同,亞曆山大幾乎從來沒有向敵人發起過突然襲擊,也從來沒有用計謀置敵人於死地。這不能說是希臘人和迦太基人之間民族性的差異,隻能說是亞曆山大和漢尼拔個人性格的不同。荷馬的英雄中,亞曆山大最喜歡的是既高貴又勇敢、卻對謀略一竅不通的阿喀琉斯。我們不清楚漢尼拔的偏愛,也許他說過喜歡用奸計攻陷了特洛伊的奧德修斯。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一個戰略戰術是否能夠成功。即使是經過縝密設計的戰略戰術,如果執行者的性格不適合該戰術,也很難在戰鬥中取得成功。因為,人隻會把適合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公元前4世紀的阿喀琉斯從來沒有想過要進行夜襲,但是,漢尼拔是公元前3世紀的“奧德修斯”。

為了把握時機展開戰鬥,必須有效利用騎兵。這一點,漢尼拔一定是向亞曆山大學的。那麼,連續四次大敗於漢尼拔的羅馬人,為什麼沒有想到要加強騎兵戰鬥力呢?難道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騎兵擁有的機動性嗎?或者是因為不得已,使得羅馬人盡管有想法,卻始終無法提高騎兵的力量?

事實上,在提契諾戰役後,羅馬就已經注意到了漢尼拔騎兵戰鬥力的優勢。

當時,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率領的騎兵隊第一次與漢尼拔的騎兵隊遭遇,就慘遭失敗。事後,科爾涅利烏斯向元老院特別提及了這一點。還有,特拉西梅諾之戰的敗將執政官弗拉米尼,在決定追擊正在南下的漢尼拔時,也曾要求同僚塞爾維利烏斯派騎兵隊先行一步,從裏米尼出發。羅馬的指揮們非常清楚漢尼拔強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有強大的騎兵部隊。盡管如此,羅馬並沒有馬上著手增加騎兵兵力。

原因有二:

首先在共和政體下羅馬軍隊的構成上。當時,羅馬軍隊的主力是重裝步兵,由承擔市民義務的、屬於中上層階級的市民構成。重裝步兵體現了共和政體下羅馬的靈魂。

蔑視重裝步兵就是蔑視羅馬的共和政體精神。例如,我們日本提倡的是“和”的精神,如果因為這種精神在國際化時代不通用而放棄它,那麼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同樣,如果隻看到騎兵的重要,而把重裝步兵改編為騎兵,那麼羅馬人也就不是羅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