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實節目,我總是驚訝於英國人對事物極其冷靜客觀的敘述。即使沒有看到英國廣播公司的名字,隻要認真傾聽紀實的內容,也能知道這是英國廣播公司的製作。他們的這種態度實在很適合講述曆史。法國、德國、意大利都有優秀的曆史學家,但是,英國學者的著作最值得信賴。
但是,冷靜得讓人以為從沒流過鮮血的英國人的敘事風格,有時候卻會變得激情澎湃。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苦笑著自言自語說:
“又想起了敦刻爾克以後的不列顛之戰了吧。”
英國紳士一向以沉著冷靜著稱。但下麵我要講到的是令他們也會熱血沸騰的、曆史上的羅馬人故事——是被漢尼拔打得頭破血流之後的羅馬人故事。然而,羅馬沒有美國的幫助,而英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得到了美國的幫助才得以奮起並繼續戰鬥。
坎尼會戰之後,漢尼拔派往本國通報勝利喜訊的小弟馬可尼,用從會戰中陣亡的羅馬士兵手指上摘下來的金戒指堆成山的時候,據說迦太基元老院會場內響起了一片歡呼聲。漢農卻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沉浸在向羅馬複仇後的喜悅中。他是經常與漢尼拔所屬的對外貿易派意見相左的國內農業派代表人物。漢農向馬可尼發出了一問:
“請問,在拉丁民族中有哪個部族投奔了我們?在多達37個拉丁殖民城市中,有多少殖民城市脫離戰線,投降了漢尼拔軍隊?”
略顯稚嫩的馬可尼麵對老謀深算、權勢在握的漢農,略顯緊張地回答:
“沒有,一個也沒有。”
漢農接著問:
“也就是說,敵人依然強大。那麼,請問,羅馬的殖民城市和同盟城市的市民中,有沒有背叛羅馬的跡象?”
“不清楚。”
“羅馬人有沒有向漢尼拔提出和談申請?”
“還沒有。”
“又是還沒有嗎?既然這樣,現在的情形與漢尼拔翻過阿爾卑斯山的時候又有什麼不同?坎尼會戰勝利後,迦太基和羅馬依然處在激烈的戰爭之中。各位,我提議現在與羅馬講和。”
但是,羅馬方麵並不希望講和。
在意大利中南部最大的城市加普亞度過了舒適的冬季後,漢尼拔做了一件迄今尚未做過的事情。按慣例,他首先無償釋放了來自同盟各國的俘虜。然後,去見留下來的羅馬市民俘虜。他語氣溫和地對他們說:
我發起這場戰爭不是為了要滅絕羅馬人。我是為了名譽和權力而戰。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我父親向諸位的父親作了讓步,現在由於我的智慧和諸神的恩賜,似乎應該由你們一方作出讓步了。
現在我宣布,各位隻要拿出贖金,我就恢複你們的自由。
據說,此時的羅馬市民俘虜僅有8000人。因為漢尼拔為了避免成為行軍途中的累贅,把之前四次戰鬥中抓獲的羅馬人都殺了。所以,坎尼會戰後,羅馬市民兵俘虜就隻有這個數。漢尼拔要求俘虜選10個代表,隨自己的一名親信回羅馬。
漢尼拔無償釋放來自同盟各國的士兵俘虜,目的是促使同盟各國脫離羅馬聯盟。但是,羅馬市民兵俘虜獲釋,回到羅馬後,顯然會再次成為羅馬軍隊的一員與漢尼拔作戰,既然如此,漢尼拔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我猜想,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
第一,確保全軍的糧食供給,已經讓漢尼拔深感力不從心。8000個羅馬人,雖說是俘虜,卻也有8000張嘴。對漢尼拔來說,能少一張嘴吃飯都是好的。漢尼拔沒有要求過高的贖金,接近無特殊技能的奴隸售價。作為贖金,遠比正常的要求低。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和迦太基曾經頻繁地進行過俘虜交換。如果一方人數不足,隻要支付相應人數的贖金即可。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支付贖金的常常是迦太基方麵。
坎尼會戰後的情況與那個時代不同。因為,坎尼會戰後,羅馬沒有迦太基俘虜可以與漢尼拔進行交換。因此,羅馬若想本國士兵獲得釋放,隻能向漢尼拔支付贖金。也就是說,漢尼拔願意釋放俘虜,不是因為他特別寬容,也不是他要做一件缺乏常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