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22歲的馬其頓國王菲利普,與亞曆山大大帝同出一宗。因此,對於自己的皇室繼承人,有著非常強的意識。對於馬其頓王國的年輕國王來說,他太想再次稱霸全希臘了。但是,擊退橫行亞得裏亞海的海盜,平定伊利裏亞人,並把勢力擴張到了希臘西海岸的羅馬,讓他感到非常不安。馬其頓國王知道羅馬在坎尼會戰中大敗後,決定與勝利者漢尼拔站到一條戰線上。國王派出使節,在漢尼拔控製下的意大利南端登陸。見到漢尼拔後,要求締結同盟關係。當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同盟,而是馬其頓國王與漢尼拔之間建立共同戰線的同盟。
內容分三個階段:
一、馬其頓國王率領軍隊,擊退羅馬在希臘西北岸伊利裏亞地區的勢力。
二、之後,馬其頓軍攻打羅馬軍位於希臘西北岸的阿波羅尼亞和都拉基烏姆基地,並占領兩地。
三、馬其頓國王率領軍隊,登陸意大利,與迦太基軍共同作戰,直至攻下羅馬。
為了答謝馬其頓參戰,漢尼拔承諾,與羅馬之間的戰爭結束後,漢尼拔率軍登陸希臘,協助馬其頓國王稱霸全希臘,承認希臘西岸全部為馬其頓領土。
漢尼拔無條件地接受了馬其頓國王的提議。公元前215年初,地中海世界的兩大強國——迦太基和馬其頓之間結成了同盟。
羅馬很快獲悉了同盟內容。因為以布林迪西為基地,警戒亞得裏亞海的羅馬海軍抓到了告別漢尼拔後正走在返回馬其頓途中的使節。當然,結成同盟的事實並未因此改變。
漢尼拔是否認真考慮過幫助馬其頓再次稱霸希臘,令人質疑。這是因為他把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如此覬覦的西西裏全島輕鬆許諾給錫拉庫薩所有。
對這位32歲的迦太基統帥來說,擺在他麵前的首要問題是攻取羅馬。攻取羅馬以後,漢尼拔就有了力量。對他來說,錫拉庫薩已經不是敵人。同時,他完全可以無視與馬其頓國王之間的約定。有時候,一紙空文也有利用的價值。這個時候,錫拉庫薩和馬其頓的參戰迫使羅馬不得不加強對錫拉庫薩和馬其頓的防衛。
公元前215年以後的羅馬,東、南、西、北四處受敵。
東邊是馬其頓,南邊是錫拉庫薩,西邊是西班牙,北邊是高盧民族。還有,最難對付的漢尼拔就在意大利境內。
這一時期的羅馬元老院實際上行使起戰時總參謀部的職責。為了打破所麵臨的嚴峻局麵,元老院並沒有全麵鋪開戰線,他們縱觀全局,從最緊迫的戰線入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開始反擊。
盡管漢尼拔以迦太基的名義,與馬其頓簽署了同盟條約,但是因為馬其頓使節落入羅馬人手中,這使得漢尼拔和馬其頓國王之間未能及時了解各自的信息。
所以整整這一年,馬其頓軍沒有任何行動。羅馬爭取到了時間,強化了以布林迪西為基地的海軍。布林迪西是始於羅馬的阿皮亞大道的終點。羅馬把這個便於從羅馬調集軍隊的地方作為基地,努力維持亞得裏亞海的製海權。這一措施對於防禦必須橫渡大海才能到達意大利的馬其頓軍非常有效。不過,在這條戰線上,羅馬並不打算依靠軍事力量,而是選擇了外交攻略。因為,此時的羅馬沒有能力調集大軍前往希臘。
錫拉庫薩倒向迦太基後,如果置之不理,會有失去西西裏全島的危險。失去西西裏,意味著失去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海域的製海權。這樣一來,南部戰線等於拱手讓給了敵方。
羅馬沒有馬上攻打錫拉庫薩,羅馬考慮的是,首先要確保西西裏的其他地方不要因為錫拉庫薩的背叛而出現動搖。錫拉庫薩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允許迦太基國內向漢尼拔提供援助。為此,羅馬必須保證製海權在握。為了確保製海權,無論如何不能交出西西裏。
與錫拉庫薩對壘的這一戰線,尚不需要馬上拉開戰端。羅馬派去的士兵都是坎尼會戰的幸存者。這樣做使得他們有報仇雪恨的機會。
漢尼拔大本營是西班牙而不是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戰線,由科爾涅利烏斯兄弟倆負責。他們的戰略已經開始奏效。渡過埃布羅河後,越向南進攻,羅馬的優勢越明顯。對於因坎尼會戰完敗,又遭加普亞和錫拉庫薩背叛而難掩低落情緒的羅馬人來說,這是唯一一條可以讓他們心情轉好的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