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前期(前215—前211)(3)(1 / 2)

在他們的名字後麵,分別注上了“貴族”或“平民”,這是為了表示羅馬上下輿論一致。在這四位指揮官下麵的軍官們,也是貴族和平民出身相互搭配。平民出身的指揮官,其助手通常是出身於貴族家庭。

很多國家在危機來臨時,常常出現意見分歧,但是,在羅馬沒有出現過這種狀況。正因為如此,在被漢尼拔打得一敗塗地之後,羅馬依然能夠保持真正的強大。

雖然意大利南部大部分羅馬聯盟成員加入了漢尼拔的旗下,但是,加普亞背叛羅馬後,在坎帕尼亞地區,並沒有出現令人擔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除了加普亞,其他羅馬同盟城市及殖民地都沒有背叛羅馬,而是選擇了繼續留在羅馬聯盟內。這也是羅馬依然強大的原因之一。

羅馬的幾個行省也沒有背叛它。撒丁一度受到迦太基的進犯,因為迦太基國內認為奪回撒丁等島的機會來了。但是,除了來自羅馬的支援,當地居民同樣奮起協助羅馬軍隊,共同擊退了迦太基軍隊的進攻。在西西裏島上,沒有一個城市緊隨錫拉庫薩背叛羅馬。這個時期,羅馬在各行省施行的是仁政統治。即使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也沒有增加行省居民的什一稅。雖然由於意大利南部倒向漢尼拔,出現了小麥短缺的情況,羅馬不得已要求行省提供小麥。但是,超過什一稅的部分羅馬照價付了錢。

羅馬為自己的這種做法深感自豪,同時又深得人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盟國及行省眾叛親離。羅馬的這一目的完全達到了。隻要漢尼拔不用武力強行攻取,羅馬無須擔心友邦叛離。

這就意味著羅馬必須阻止漢尼拔更多地動用武力。所以,羅馬一方麵要避免大規模與漢尼拔正麵交鋒的會戰,同時,也要防止敵人用武力攻打友邦。公元前215年至公元前211年,羅馬的所有戰略,都是圍繞這一難題設計的。

另一方麵,漢尼拔自身危機重重。首先,他很擔心自己被困在意大利境內。

他非常需要設施完善的海港,以便來自迦太基的補給船隊靠岸。加普亞是一個重要的城市,卻不靠海。塔蘭托依然是羅馬的友邦。對漢尼拔來說,在坎帕尼亞地區,奪取一個既有豐富的作物產區,又麵向大海的海港城市就顯得極為迫切。如果能得到那不勒斯、波佐利和庫馬三個城市中的一個,那麼,來自迦太基的補給船隊就可以到達這裏而不被以西西裏為根據地、掌握著製海權的羅馬海軍發現。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港口,本來態度就不積極的迦太基國內,就會借口沒有可以讓船隊安全抵達的港口,轉而支援在西班牙的迦太基軍隊,無視在意大利的漢尼拔。

漢尼拔的小弟馬可尼在彙報完坎尼會戰勝利的消息後,本該隨援軍返回意大利,本國政府卻命令他隨援意大利的軍隊一起改道去了西班牙。因為,從迦太基到西班牙,中間隻有一個直布羅陀海峽。所以,公元前215年,漢尼拔的所有軍事行 動都圍繞奪取坎帕尼亞地區的海港城市展開。漢尼拔的目標是那不勒斯和波佐利兩個良港。這兩個良港都有很深的海灣。

為了阻止漢尼拔的行動,羅馬向坎帕尼亞派去了三位指揮官,他們分別是費邊、馬爾凱魯斯和格拉古三人。

這三位指揮官對以加普亞為根據地的漢尼拔形成了三方合圍的態勢。

執政官費邊率領兩個軍團,在西北方向距加普亞20公裏處紮營。這裏既可以監視拉蒂納大道,同時又可守衛首都羅馬。東南方向距加普亞20公裏處由前法務官馬爾凱魯斯的兩個軍團控製。同時,執政官格拉古的兩個軍團紮營在西南方向,這裏可以把阿皮亞大道盡收眼底。如果漢尼拔試圖進攻加普亞以南的那不勒斯或波佐利,馬爾凱魯斯和格拉古馬上出擊,圍攻漢尼拔軍。對漢尼拔來說,敵人唯一沒有設防的隻有東北方向,但是,這裏有亞平寧山脈相阻。

漢尼拔從加普亞出征,分別向三支軍隊挑起過會戰。但是,沒有一個人響應。這一年,在這種狀態下,漢尼拔強行奪取海港城市過於冒險。因為,他把一半軍隊派去征戰意大利南部了,隻靠另一半兵力與羅馬的六個軍團交戰實在很冒險。結果,這一年,雙方始終以小規模的戰鬥相接觸。冬天臨近的時候,漢尼拔率領軍隊離開加普亞,向意大利南部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