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前期(前215—前211)(4)(1 / 2)

因漢尼拔南下而騰出手來的執政官馬爾凱魯斯向位於加普亞北側的卡錫裏納城堡發起了進攻。加普亞位於平原地帶。漢尼拔在加普亞時很擔心遭到包圍,所以,他在加普亞附近,不易包圍的要衝地卡錫裏納建了一個可容納整支部隊規模的城堡。他考慮既要有效利用在坎帕尼亞地區越冬的優點,同時又要保證安全過冬。

在馬爾凱魯斯指揮的兩個軍團的猛烈攻勢下,守在這裏的漢尼拔部下沒有能夠支持很久,卡錫裏納很快被攻陷。就這樣,每到冬季,漢尼拔隻能回意大利南部越冬了。

漢尼拔希望通過武力攻占塔蘭托的嚐試未能如願,遭到了緊追而來的格拉古和在普利亞嚴陣以待的費邊兒子率領的兩支部隊共計四個軍團的阻撓。在這場攻守戰中,兩軍沒有展開大規模會戰。但是,襲擾戰不斷。這一年,漢尼拔既沒有攻取那不勒斯,也沒有得到塔蘭托。就在這種情形之下迎來了這一年的冬季。

在馬其頓戰線,軍事和外交攻略並舉的做法開始奏效。這條戰線的指揮官拉埃維努斯隻有一個軍團。但是,他可以充分利用在布林迪西的50艘戰船,戰鬥效率很高。馬其頓國王在攻打羅馬軍隊位於希臘西部的基地阿波羅尼亞時,被羅馬軍隊擊退,逃回自己的國家。

其實,拉埃維努斯的真正本事是體現在外交謀略上的。

羅馬元老院剛獲悉馬其頓參戰,就向埃及派去特使,與托勒密王朝締結了同盟。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也答應保持中立。同時,拉埃維努斯按照元老院的指示,煽動與馬其頓國境線相接的埃托利亞人揭竿而起,反抗馬其頓。

埃托利亞地區位於馬其頓南邊的中部希臘,長期以來飽受馬其頓欺擾。羅馬決定利用該地民眾的反馬其頓情緒,承諾羅馬從西邊進軍,再提供25艘戰船,從海上給予支援。就這樣,埃托利亞人決定向馬其頓發起進攻。與此同時,羅馬又成功說服帕加馬王國從東邊攻打馬其頓。因為帕加馬王國也時常擔心馬其頓向其擴張勢力。

就這樣,僅僅隻有一個軍團的羅馬軍隊,開始了封鎖馬其頓的戰鬥。羅馬從未想過攻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隻要困住馬其頓,使馬其頓國王無法動彈就達到目的了。

轉眼又一年過去了。公元前213年,格拉古和費邊的兒子當選執政官。費邊的兒子當選是因為其父費邊不能連續三次當選執政官,所以,帶有代替父親的意思。這樣一來,62歲的費邊作為副將,隨執政官小費邊率領的兩個軍團出征。

這說明,費邊的持久戰在這一年依然得到了市民的支持。

到了這一年,羅馬又比前一年增加了2個軍團,投入的全部兵力共22個軍團。像是為了響應在東方希臘開始的封鎖馬其頓似的,南方戰線也一下子變為采取積極進攻的戰術。羅馬軍隊中以勇敢善戰聞名的前執政官馬爾凱魯斯是年57歲,他被派往西西裏,其任務是攻占錫拉庫薩,鞏固南部防線。

兩位執政官率領的四個軍團和法務官雷比達率領的兩個軍團,共計六個軍團,聯手對付漢尼拔。希望拉長戰線的羅馬並沒有把這六個軍團投入到一個地方。由於漢尼拔在意大利南部神出鬼沒,所以,羅馬把意大利南部劃分成普利亞 和卡拉布裏亞兩個戰區,由兩位執政官分別負責。雷比達的兩個軍團前去支援費邊父子負責的普利亞戰區。

這一年,34歲的漢尼拔已經沒有心情與不響應會戰要求的六個羅馬軍團繼續周旋,為了配合馬其頓軍隊的登陸,必須攻取塔蘭托。如果正麵攻打塔蘭托,羅馬的六個軍團勢必會從背後發起襲擊。通常采用正麵強行攻城的方式很難速戰速決。既耗不起時間又不願損失過多戰鬥力的漢尼拔,決定放棄憑武力攻取塔蘭托,而改為積極爭取塔蘭托。因為他有過先例。在錫拉庫薩,他曾乘僭主交替,國內混亂,成功策動政變,讓長期備受羅馬信賴的友邦錫拉庫薩倒向迦太基方麵。

塔蘭托與加普亞一樣,是被羅馬戰勝後成為羅馬聯盟一員的同盟市。因此,有義務向羅馬聯軍提供兵力。但是,塔蘭托和其他同盟市又有所不同,不享有完全的國內自治權。塔蘭托有意大利南部最好的良港,羅馬考慮把它建成堪與布林迪西媲美的軍港。以布林迪西為終點的阿皮亞大道途經塔蘭托,為此,羅馬每年都要向塔蘭托派遣總督,盡管隻是軍事上的,卻由總督實施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