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稱之為“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就要進入第七個年頭。由於已經不能指望意大利南部大部分城邦參戰,所以市民兵的兵役負擔大大增加。他們已經相當疲憊。公元前212年,選舉執政官的市民大會上,現場氣氛出現異常,有點類似現在的首相辭職。
格拉古沒有當選,是因為他是前一年的執政官。有可能當選的老費邊、馬爾凱魯斯以及負責馬其頓戰線的拉埃維努斯也都沒有當選。這一年選出的執政官是平民出身的弗爾維烏斯·弗拉庫斯和貴族出身的克勞狄烏斯·普爾克爾兩人。前者是第三次就任羅馬這一最高官職,後者是第一次當選。其中,弗爾維烏斯·弗拉庫斯雖然第三次當選,但是,距離上一次當選執政官已經時隔10年。
但是,盡管感覺像首相辭職,羅馬市民並沒有對內閣表現出不信任。李維在其著作《羅馬史》中,不僅羅列了每年當選的執政官的姓名,同時,也列舉了或在執政官之下,或獨立率領軍團指揮大軍的法務官的姓名。根據他的記載,普爾克爾在坎尼會戰以後,幾乎每年都上了戰場。公元前212年,羅馬決定編組25個軍團,從而成為自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以來兵力最多的一年。馬爾凱魯斯繼續擔任攻打錫拉庫薩的任務,拉埃維努斯繼續坐鎮指揮馬其頓戰線。同樣,格拉古的任務也沒變,繼續對漢尼拔軍隊采用分片負責的行動模式。
公元前212年的羅馬沒有改變一貫的戰略。隻是換了幾個拋頭露麵的人物而已。但是,有時候,這樣的情況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羅馬來說,勉為其難地投入25個軍團是有原因的。因為這一年,羅馬的目標是收複加普亞。
所謂城邦國家,通常是先有一座城市,然後根據需要,逐步向周邊擴充領地。有實力的城市,周邊除了種植糧食的耕地,還會有許多與它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衛星城市。這些衛星城市,又分別有自己的領地。所以,要攻打城邦國家中的主要城市,往往不能隻盯著一個點,而是要對付整個麵。加普亞、塔蘭托和錫拉庫薩的情形左右著其周圍一帶民眾的態度。坐視這三大城市落入漢尼拔之手,是羅馬絕不能容忍的事情。
公元前212年,為了收複加普亞,羅馬派遣由兩位執政官和一名法務官率領的共六個軍團。為此,加普亞感到大難臨頭,緊急派出使者去塔蘭托向漢尼拔求救。然而,當漢尼拔和他的軍隊擺脫格拉古所率奴隸軍團的阻攔,進入坎帕尼亞地區的時候,加普亞已經被羅馬的六個軍團團團圍住。
羅馬人就連隻睡一個晚上的宿營地都按規矩建得很牢固,所以,為了攻城,形成的包圍圈自然密不透風。通常他們會挖一條相當深的壕溝,把高大的木材密密麻麻地排列起來做成柵欄,再抹上泥巴。堅固得連一隻螞蟻也別想進出。這一年,在加普亞築起來的包圍圈同樣是密不透風,甚至比以往更加牢固。
就連漢尼拔也無法突破這樣一個包圍圈。他能做的隻是派努米底亞騎兵,冒死進入加普亞,告訴被困其中的加普亞軍隊,他已經到了。
既然無法突破包圍圈,漢尼拔不得不在平原地帶布下陣地,向包圍加普亞的羅馬三支軍隊一一挑起會戰。然而,羅馬的三位指揮官完全無視他挑起的正麵會戰。當然,兩軍沒有單純地相互對峙。漢尼拔乘羅馬的六個軍團全部投入到攻打加普亞的機會,嚐試向那不勒斯、波佐利和庫馬等海港城市發起進攻。但是,作為羅馬聯盟的加盟國,這些城市都抵禦住了漢尼拔的進攻。後來,包圍加普亞的羅馬六個軍團中的其中一個趕來增援,致使漢尼拔無功而返。為了宣泄心中的憤怒,他隻有在那一帶燒殺搶掠。
在這些戰鬥中,羅馬方麵自然有死傷者出現。同樣,漢尼拔的部下也在一點一點地減少。自從塔蘭托倒向漢尼拔後,漢尼拔幾乎控製了意大利南部的所有地方。為了守住這些地方,漢尼拔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因為意大利南部的各城市,沒有一座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對抗羅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