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前205—前201)(2)(1 / 2)

之前,是迦太基向羅馬挑起戰端。從今往後,應該由羅馬向迦太基發起進攻。漢尼拔在意大利帶給我們的傷害,我們羅馬人要在非洲統統還給他。攻打敵人大本營的效果如何,漢尼拔已經向我們作出了證明。

如果我們一味等待漢尼拔自我消耗,那麼我們究竟要耗到什麼時 候?要知道他現在隻有41歲。

30歲的年輕人又轉向70歲的老人,說:

費邊·馬克西姆斯,正像您曾經忠告過我的一樣,早晚我會和漢尼拔交鋒。但是,這場交鋒,不是在他發動進攻的時候。我要主動出擊,引他出擊,讓他不得不與我展開會戰。戰場不應該在卡拉布裏亞已經毀了一半的城堡,而是在迦太基!

元老院會場內,氣氛出現了變化,但是並沒有呈一邊倒的態勢。很多議員聽了西庇阿的話深有同感,但與費邊想法一致的人也依然很多。兩種意見人數各占一半。

元老院分裂成兩派,不是貴族對平民的兩派。因為費邊家族和西庇阿所屬的科爾涅利烏斯家族都是羅馬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元老院出現的兩派與出身無關,卻與年齡相關。上了年紀的人支持費邊,年輕的議員們傾向於讚同西庇阿的意見。

上了年紀的人不是因為年歲大才變得固執。如果是普通人,隨著生理功能的衰退,或許會出現精神上的動脈硬化現象。但是,曾經有過輝煌業績的年長者表現出來的固執與此不同。他們之所以變得固執,是因為曾經的輝煌業績讓他們躋身於成功者行列。他們變得固執,不是因為年齡,正是因為成功。因為成功,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當情況發生變化需要變革的時候,這種自信妨礙了他們選擇其他的道路。因此,要從根本上改革一件事情,隻能依靠那些才能出眾、且不受曾經的成功羈絆的人。改革往往由年輕的一代來完成,就是因為他們年紀輕,不會受到已有的成功的羈絆。

在對待漢尼拔的問題上,費邊提倡持久戰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可以說,他是保持羅馬不敗的最大功臣。正是由於持久的戰法,漢尼拔被逼進了“長筒靴的腳尖”。所以,費邊反對西庇阿,這完全可以理解。

好在費邊和站在他一邊的議員們,雖然固執卻不缺乏靈活性。他們對現狀有充分的認知。就當前的形勢而言,他們也感覺有必要設法打破卡拉布裏亞地區的膠著狀態。最後,雙方達成一個折中的意見,既不傷害元老院年長者的體麵,又不違背年輕議員們的變革意願。

西庇阿的任地定在西西裏。執政官不宜派往意大利以外的地方,但是,西西裏是羅馬的行省,隻要不打防禦戰,作為執政官的任地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西庇阿答應前往西西裏的同時,爭取到了元老院授予的一個權力——從國家利益出發,如有必要,第二年可以進軍非洲。

隻是作為執政官,他必須放棄指揮在首都完成編組的兩個軍團的指揮權,也就是放棄執政官理應得到的指揮正規軍的權利。取而代之的是,他有權在西西裏招募誌願兵。元老院明確表示:將來西庇阿遠征非洲,不是元老院認可的軍事行動,一旦遠征失敗,責任不在元老院,而在他個人。

換做其他人,這樣的條件是不會接受的,但是,西庇阿接受了。公元前205年,未等春季來臨,這位30歲的執政官就離開羅馬,向目的地西西裏出發了。

同期的執政官李錫尼的任地是卡拉布裏亞地區,負責牽製漢尼拔。這一年,羅馬投入18個軍團的兵力。與前一年相比,減少了2個軍團。羅馬在最困難的時期,曾經投入25個軍團。但此時,早已不見往昔的景象。應該說,漢尼拔被逼進“長筒靴的腳尖”的現在,如果決定改變戰略,確實是絕好時機。

公元前205年春,這位早早來到任地的年輕執政官,一到西西裏,未加休整就開始著手組建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