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亞地區是富饒的小麥產地,漢尼拔控製這個地方的時候,補給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自從被逼進“長筒靴的腳尖”以後,他又是如何做到讓士兵們吃飽飯的呢?對於這個問題,迄今尚未有一位曆史學家或學者給出答案。卡拉布裏亞地區是個山嶽地帶,即使在現在,也是意大利土地資源最貧瘠的地方。這個地方之所以富裕,是因為有克羅托內和洛克裏等作為貿易港口非常繁榮的希臘殖民城市。雖然漢尼拔得到了這些海港城市,由於製海權掌握在羅馬海軍手中,所以他手中的這些港口毫無軍事價值,甚至連出海通商都沒有可能。而依靠在這些城市或郊外農村搶掠來長期滿足3萬人的肚子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盡管如此,除了一次有4000名士兵在羅馬軍隊的進攻下投降羅馬以外,沒有一個人,真的是沒有一個人,離開漢尼拔。
他的士兵分別來自非洲、西班牙以及高盧,他們語言互不相通。這就是漢尼拔所率領的軍隊狀況。隨著羅馬軍隊的包圍圈越來越小,物資嚴重匱乏時,漢尼拔甚至付不起酬金。作為市民兵,羅馬士兵服兵役是盡市民的義務。但是,漢尼拔的士兵與他們不同,都是雇傭兵。司令官付不起工資,雇傭兵離他而去也無可非議。
西庇阿性格開朗,很有親和力。與他打交道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即使是敵人也不例外。但是,漢尼拔與他不同,一點也不隨和,更別說會與士兵們打成一片。
既然如此,在任何時候都不失孤傲的漢尼拔被逼進彈丸之地以後,士兵們依然追隨於他,究竟是為什麼呢?
也許像馬基雅弗利說的那樣,一方麵可能是懾於他的威嚴,另一方麵,對這位才能卓越卻陷於困境的男人,也許有一種諒解的情感。就好像,在他難得的休息時間裏,士兵們甚至非常自覺地盡可能不弄出聲音,以免打擾到他。
一位領袖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他具備卓越的才能,而是他能讓追隨者覺得自己在這個集體中必不可少。人與人之間能長期維持的關係,一定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很難指望會長久。
漢尼拔接到回國命令時就在克羅托內。克羅托內是一個港口城市,向南延伸的一個海角上有一座神殿。這是一座宏偉的神殿,供奉的是這一帶希臘族居民信奉的女神赫拉。現在,神殿隻剩下一根圓柱,在古代卻是一個因漂亮外形而聞名的神殿。以藍色天空和大海為背景,矗立在海角最前沿的白色神殿,充分展示了這座神殿的建造者——希臘人的審美意識。
接到回國命令後,44歲的迦太基統帥命人在這座神殿祭壇的一麵牆上,嵌入一塊刻有文字的銅板。
銅板上記錄了漢尼拔離開西班牙以後的所有戰果。生活在後世的我們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離開西班牙時率領的士兵人數,以及渡過羅納河時的兵力和成功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時候的兵力,得益於50年後來到這裏,看到了刻在銅板上的文字的曆史學家李維的敘述。羅馬人對漢尼拔留下的這些東西一定恨之入骨,但是,直到50年後,這塊銅板依然完好無損。這讓人不免覺得羅馬人很有意思。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刻在銅板上的文字種類。
根據波利比烏斯的描述,銅板分左右兩個部分,刻在兩邊的內容完全相同,隻是一邊是用迦太基語言文字刻的,即腓尼基語,另一邊是用希臘語言文字刻的。所以,對希臘人波利比烏斯來說,讀懂這些內容沒有任何障礙。那麼,漢尼拔為什麼要用兩種文字刻呢?而且,其中的一種文字不是拉丁語,而是希臘語?
隨拿破侖遠征埃及的學者發現,在通稱為“羅塞塔石碑”的上麵,刻有埃及象形文字、埃及通用文字以及希臘語三種文字,內容完全相同。它為我們解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知道這塊非常有名的“羅塞塔石碑”建於公元前196年。漢尼拔用腓尼基語和希臘語刻下自己戰果的時間是公元前203年。兩者相距隻有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