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前205—前201)(8)(1 / 2)

我也知道命運無常。而且,我自以為了解一個人的能量最大限度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如果在羅馬進軍非洲之前,你主動離開意大利,或者,在我提出的和談沒有破裂之前,你提出這樣的建議,也許你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遺憾的是,你離開意大利不是出自你的本意。因為羅馬進軍非洲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你不得不撤離意大利。既然這樣,和談條件自然要變。請你不要忘了,在羅馬,市民大會已經同意了和談內容。但是,遺憾的是,由於迦太基方麵的原因,和談破裂了。

請問,您有什麼資格要求我做什麼?站在我的立場上,請問,您會怎麼做?總之,不管您和迦太基政府多麼不願意,都不可能改變我提出的和談條件。

漢尼拔,您能做的隻有好好備戰明天的會戰。因為迦太基人,尤其是您,實在太不擅長在和平環境中生存了。

兩位將領分別從左右兩側下了山。曆史上著名的紮馬會戰將在明天一早開始。

這是一次迦太基對陣羅馬的會戰,是一次5萬大軍對陣4萬人的會戰,從戰略戰術的角度上來說,也是師生之間的第一場交鋒。

坎尼會戰是戰術上的最佳傑作。與坎尼會戰不同,那一次羅馬人未能通過自己的堅持,決定戰役的走向。但是,紮馬會戰不僅將決定這場戰爭的走向,同時,也將決定地中海世界的未來。

公元前202年,秋日的陽光柔柔地照在紮馬和納拉格拉之間開闊的平原上。

兩軍分別在這裏擺下了陣型。

迦太基軍隊的總指揮是漢尼拔,戰鬥力為步兵4.6萬人,騎兵4000人,合計5萬人。此外,還有80頭大象。西法克斯的兒子答應帶2000名努米底亞騎兵參戰,此時,還沒有抵達。

羅馬軍隊由西庇阿擔任總指揮,雷利烏斯負責左翼,馬西尼薩負責右翼。加上馬西尼薩帶來的努米底亞士兵,戰鬥力為步兵3.4萬人,騎兵6000人,合計4萬人。

兩軍的兵力,總體上來說,迦太基軍明顯占優勢。但是,比較騎兵兵力,羅馬有6000人,迦太基隻有4000人,羅馬占優勢。從步兵和騎兵的構成比例來看,迦太基軍隊為11∶1,羅馬軍隊為6∶1。羅馬軍隊的這一比例構成,打破了羅馬軍的常規,這不是羅馬的風格,應該說是漢尼拔的風格。相反,紮馬戰役中的迦太基軍隊,是羅馬軍隊的常規構成比例,不是漢尼拔風格的構成比例。

已經45歲的絕世戰術家漢尼拔不可能不注意這一情況。騎兵戰鬥力機動靈活,在有效利用全軍戰鬥力方麵不可或缺。然而,紮馬戰役時,迦太基軍隊的騎兵戰鬥力不足卻是現實。這就意味著,漢尼拔在紮馬戰役中,很難施展他擅長的迄今為止非常有效的戰術。

但是盡管如此,漢尼拔還是部署了一位平庸武將做夢也想不到的陣型,希望借此爭取戰役的勝利。這種陣型讓現代戰爭史學家們不惜溢美之詞,盛讚漢尼拔不愧是古代武將中最傑出的戰術家。

80頭大象部署在戰場的最前列。

第二列部署的是由1.2萬名步兵組成的混合雇傭兵。

第三列部署的是少數迦太基市民兵和來自非洲及馬其頓的1.9萬名步兵雇傭兵。步兵團的兩翼各有2000名騎兵固防。

在相距200米的後方,部署了從意大利帶來的1.5萬名親兵。

我想,漢尼拔的設想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由80頭大象發起突然攻擊,擾亂敵人中央的步兵團。接著,投入第二列和第三列雇傭兵團,在敵人因大象突然襲擊而驚惶失措之時發起進攻。漢尼拔預計,在這一階段,兩軍投入的戰鬥力應該是,迦太基軍隊3.1萬人,羅馬軍隊3.4萬人。這樣,即使羅馬軍隊在戰鬥中暫時占優勢,戰鬥還是有可能堅持一段時間。等到羅馬軍隊的主力部隊——重裝步兵團在戰鬥中開始顯出疲態,這時,再投入尚未投入戰鬥的主力,即1.5萬人的親兵,一舉奪取戰役的勝利。前提是騎兵團雖然不占優勢,但是隻要他們不離開步兵兩側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