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者中,除了那些幸福的人一口斷定古代=奴隸製社會=榨取,因此認為古羅馬不好以外,幾乎沒有人認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羅馬人不好。
我在《羅馬人的故事1》中提到,從台伯河畔的7個小山丘到盧比孔河以南的意大利半島,羅馬用了500年的時間才得以統一。與現代意大利版圖相比,那不過隻是一半領土而已。根據這一情況,我們不能把他們統一意大利半島的行為看做是侵略。還有,對於那個時代的羅馬來說,對外關係采用的是羅馬聯盟。無須湯因比的讚譽,羅馬和各同盟城邦之間的關係,不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是共存共榮的關係。因此,羅馬才能夠在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研究者中甚至有人把英國和舊殖民地各國之間締結的英聯邦關係等同於此。
在本卷一開頭我就提到過,從意大利半島和西西裏的地勢上來看,把第一次布匿戰爭定義為侵略戰爭也有些勉為其難。至於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方麵完全是出於自衛。任何民族都有權抵禦入侵本國的敵人而進行自衛。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公元前200年以後的羅馬人。對於此後的羅馬人,譴責派要開始橫加指責了。
譴責派的理由是公元前200年以後,羅馬選擇了帝國主義路線。“帝國主義”
這個詞讓人感覺很熟悉。日語詞典的解釋是,出於政治、經濟和軍事目的,圖謀本國發展的侵略主義。
Imperialism翻譯成日語,意思是“帝國主義”。最早使用這個詞是在進入19世紀以後,也就是產業革命以後。古代沒有這種說法。甚至遭到羅馬“侵略”的民族之一,希臘人也從來沒有用過這個詞。
拉丁語Imperium的意思是“絕對主權”。以此詞為詞源,造出來的詞就是Imperialism。那麼,羅馬人的“帝國主義”究竟是什麼?他們是怎樣開始帝國主義的?還有,這一時期羅馬人的“帝國主義”與後來的“帝國主義”是否是風馬牛不相及?
紮馬會戰功臣西庇阿的凱旋儀式的歡慶氣氛尚未結束,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國家代表來到了羅馬。他們訪問羅馬的公開目的是祝賀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勝利。但是,在元老院的議事廳,他們除了向羅馬元老院表示祝賀外,更是控訴了馬其頓王國的行為,說他們侵略自己,希望依靠羅馬的力量阻止他們。
羅馬元老院有一種製度,叫“第一人”。占據這一位置的人不是議長,而是元老院300名議員中,有權最先或最後發言的那個人。也就是說,在掌握羅馬國政的元老院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這個“第一人”。直到公元前203年去世,費邊一直占據“第一人”的位置。年齡70歲上下,又是針對漢尼拔的戰爭,提出了持久戰法的首創者,所以,費邊占據“第一人”的位置順理成章。但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被選為“第一人”的是34歲的西庇阿。元老院在授予這位救國英雄“阿非利加努斯”的尊稱的同時,還把他選做了元老院的“第一人”。
當然,如此年輕的“第一人”是個特例。在此後的近15年裏,羅馬元老院的對外政策幾乎都是在這位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主導下展開的。
雖然受到戰場上勝利的鼓舞,但是羅馬的對外政策並沒有一下子變為霸權主義。西庇阿知道,在他回羅馬時,等候在沿途的人們向他投擲鮮花,不隻是慶祝羅馬的勝利,同時,也是慶祝和平回歸的一種表現。因此,希臘城邦的代表們提出軍事幫助的要求,讓元老院非常為難。
以西庇阿為首的元老院決定先通過對話解決這個問題。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16年間,埃及保持了善意的中立。為了向托勒密王朝表示感謝,元老院派遣由四位執政官級的議員組成的使節團正前往埃及。元老院當即命令其中一人,轉而前往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希望通過與菲利普國王直接對話,來阻止馬其頓采取軍事行動。但是,對話沒有成功。馬其頓軍隊開始南下,很快逼近雅典。事已至此,羅馬必須立刻作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