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布匿戰爭以後(前200—前183)(2)(1 / 2)

在文化方麵,後世的我們知道,以埃及的亞曆山大為中心,這一時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甚至我們稱這一時期為“希臘時代”。但是,在政治方麵,從公元前323年直到被羅馬征服的200多年間,這些希臘諸王國是在一次次締結同盟又一次次對立中度過。首先是刻在紀念幣上的諸王側臉,他們的容貌出奇地相似,不能不讓人感到驚異。其次是“克婁巴特拉”這一女性的名字。除了埃及,敘利亞和帕加馬人中,取這個名字的人也出奇地多。應該說,這是各王國之間頻頻通婚的結果。

希臘諸王國的統治者終究是希臘人。即使他們超越國境,相互間的交流盛極一時,在國內卻始終保持了東方的特點,國民等級依然森嚴,沒有絲毫改變。亞曆山大大帝曾經希望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希臘世界的主角還是與大帝一樣的希臘人時,他的這一宏偉意圖沒有能夠實現。

在希臘人統治的埃及和敘利亞等地,由於被統治的東方民族習慣於接受統治,所以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但是,在馬其頓王國,被統治者是希臘人,是尚不習慣被統治的民族,因此,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因為,作為被統治者的希臘民族是一個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意見的民族。

希臘人見證了雅典的衰落,也未能維持斯巴達霸權。在亞曆山大大帝父親的時代,希臘曾經一度屈服於馬其頓的軍事力量。但是,到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這個時期,希臘南部諸城邦結成了阿卡亞同盟,希臘中部各城邦也結成了埃托利亞同盟。他們與統治者馬其頓王國之間的對立關係始終沒有得到改善。同時,由於斯巴達和雅典時而加入同盟時而退出同盟,所以,也從來沒有出敘利亞王國羅得馬格尼西亞赫拉斯滂海峽。現全希臘人團結一致、共同對抗馬其頓的局麵。當然,即使他們團結起來,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也不足以戰勝馬其頓。盡管如此,希臘人獨立自主的精神不允許他們心安理得地生活在馬其頓王國的統治之下。

於是,希臘人把視線轉向了新興的羅馬。他們想,如果羅馬幫助他們趕走馬其頓,他們就可以恢複自由和獨立。隻是,羅馬人雖然有心教訓馬其頓,卻無意徹底滅亡馬其頓。這一出發點的不同,使得始於公元前200年的希臘戰爭變得錯綜複雜。

羅馬人對希臘文化的熱愛,也導致了羅馬在希臘的軍事介入變得愈加複雜。

西庇阿和弗拉米尼都是羅馬人中有名的希臘迷。他們一個在元老院已經擁有無形的勢力,一個是第一次希臘戰爭的直接參與者。對他們來說,正因為抗擊馬其頓的是雅典,所以,他們甚至有意加入義勇軍,從馬其頓的壓迫下解放希臘諸城邦。剛過30歲的最高司令官弗拉米尼好像從心底裏相信這一點。

馬其頓軍隊和羅馬軍隊之間的第一場戰鬥發生在公元前197年,戰場是帖撒利地區的西諾塞法拉。羅馬軍隊的總人數是2萬人,其中一半士兵來自羅馬和羅馬聯盟,另一半士兵來自希臘各城邦。馬其頓軍隊的人數是2.6萬人。此時,距離羅馬決定軍事介入已經過去了3年,參加戰鬥的羅馬士兵隻有區區1萬人。由此可見,對於對希臘實施軍事介入,羅馬的態度是極其消極的。

這是一支混編的軍隊。但是,總指揮弗拉米尼手下的將領中,有人很好地掌握了西庇阿式戰術,即在戰鬥中,通過有效地發揮部隊各組成部分的作用,成功地瓦解敵人的主要戰鬥力。由馬其頓國王親自率領、在希臘世界享有無敵之名的馬其頓重裝步兵在羅馬人的戰術麵前一退再退。在西地中海,羅馬人在戰爭中向漢尼拔學習的時候,在東地中海,無人懷疑正麵力量衝突的有效性。

戰鬥結果,馬其頓軍隊陣亡8000人,被俘5000人。與此相比較,羅馬方麵的戰死者不過700人。這一結果震驚了東地中海地區的人們。

國王菲利普五世逃回馬其頓領地後,提出了休戰的請求。一方麵是為了埋葬戰死者,另一方麵他希望進行和談。最高司令官弗拉米尼接受了他的這一請求。

但是,參加羅馬軍隊的埃托利亞同盟諸城邦不滿他的決定。他們主張乘勝攻打馬其頓領地,徹底消滅馬其頓王國。他們還抗議說,羅馬人在開戰前還能聽取希臘人的意見,戰鬥結束後卻要獨斷專行。對此,弗拉米尼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