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間,體育場爆發出一片歡呼聲,遮住了此人的聲音。有人坐在體育場的角落,沒有聽清這番話,有人懷疑是自己的耳朵聽錯了。他們要求此人重複一遍他說過的話。於是,這個人站到體育場中央,重複了弗拉米尼的告示。
這太出乎希臘人的意料,他們難以置信。他們不敢相信,身為異族的羅馬人,為了拯救深陷危機的希臘人的獨立和自由,自己出資,流血戰鬥。最後卻無任何要求,撤出全部軍隊。
以往的體育節上,競技比賽結束後,人們會湧向贏得比賽的人,向他表示祝賀。這是人們已經見慣了的光景。然而,這一天,沒有一個人前去祝賀勝利者。出乎他們意料的告示內容,竟然讓平時不苟言笑的老人變成了歡天喜地的少年。所有人都興高采烈,欣喜若狂。
人們紛紛湧向弗拉米尼。如果沒有羅馬士兵牢牢守在他身邊,也許他難逃被擠扁的厄運。這一年弗拉米尼34歲,他希臘語講得很地道。所有人都希望盡可能地靠近他,希望一睹這位羅馬統帥的風采,他們甚至希望能碰到他的身體。弗拉米尼被擠得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才從體育場脫身。
羅馬人遵守自己的承諾。兩年後,最後一批羅馬士兵撤離了希臘。與此同時,弗拉米尼的願望也得到了實現。這是他拜托希臘人做的唯一一件事。
20年前的坎尼會戰中,被漢尼拔俘虜的羅馬士兵,因為羅馬拒絕支付贖金被悉數賣到希臘為奴。他希望希臘人為羅馬找回這些俘虜。希臘方麵想盡一切辦法,最終找到了1200人。20年前的8000人,在希臘經過20年的奴隸生活,減少到了1200人。此時他們的身份是奴隸,需要向奴隸主贖買。希臘各城邦為了向羅馬和弗拉米尼表示感激之情,承擔了這些費用。弗拉米尼凱旋羅馬,並帶回了坎尼之戰的老兵們——他們在20年後重新踏上了祖國領土。
羅馬以為希臘的問題就算解決了。因為羅馬已經狠狠地教訓了馬其頓,希臘各城邦不必再擔心馬其頓的威脅。
但是,所謂介入,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抑或是軍事的還是其他什麼,與對方之間的關係都會很深,而且這種關係不可避免地會持續下去。
根據現代學者們的研究,在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影響下,這個時期的羅馬元老院采取的對外方針稱得上是穩健的帝國主義,與迦太基和馬其頓簽署的和約內容充分顯示了這一傾向。理由如下:
一、羅馬掌握霸權。
二、為此,其他強國的軍事力量下降到僅滿足自衛的水平。
三、但是,羅馬不是軍事占領,所以,不設軍事基地,也不駐紮軍隊。
四、承認各國完全的國內自治。
五、同時,希望各國在和平的環境下,保持經濟上的繁榮。
這個時期,地中海世界的所謂強國,除了霸權國家羅馬,還有迦太基、馬其頓以及敘利亞和埃及。西庇阿提倡的“穩健的帝國主義”,是在羅馬的霸權下,所有獨立的國家共存共榮。由此,出現了一個概念叫“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
隻是,帝國統治始終采用穩健的形式。
美中不足的是,不管什麼事情,采用穩健的做法必須雙方態度一致。如果一方不同意,穩健就無法實現。各強國對於承認羅馬霸權,並遵從羅馬霸權的要求,是如何想的呢?迦太基是如何想的?馬其頓是如何想的?還有尚未與羅馬交過手的敘利亞和埃及又會怎樣想?
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後,開始恢複國內的經濟建設。漢尼拔一馬當先。
自古以來,迦太基習慣通過增加稅收來彌補財源的不足。漢尼拔沒有沿用這樣的傳統。他采用了節流的方式。一方麵節約經費,同時調整開支,以此施行經濟重建政策。這一做法效果顯著,卻也為他樹立了敵人。漢尼拔雖然隻擔任過軍隊的最高司令官,卻是個自信心十足的人。這樣的人通常會犯一個毛病,習慣采用強製手段,即使他的做法是正確的。漢尼拔也犯了這樣的毛病。迦太基人從來不擅長製造統一國家的輿論,經過6年時間,他們終於不願意再忍受漢尼拔嚴厲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