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布匿戰爭以後(前200—前183)(4)(1 / 2)

針對羅馬的策略,漢尼拔是這樣向敘利亞國王進言的:

首先,主戰場應該設在意大利境內。

為此,敘利亞國王向漢尼拔提供100艘戰船和1萬名步兵以及1000名騎兵。

漢尼拔帶領這支隊伍回迦太基,說服迦太基政府進軍意大利。

與此同時,安條克率領餘下的軍隊,攻入希臘,乘著征服希臘的勢頭,登陸意大利。然後,漢尼拔自南向北,安條克自東向西,同時攻打羅馬。

這一戰略構思非常宏大。隻是,聽起來可行性微乎其微。漢尼拔是否真的這樣建議過,沒有確鑿的證據。不管怎樣,敘利亞國王安條克作好了進攻希臘的準備。

最初,羅馬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一事態,並於公元前193年,派遣了以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為團長的三位元老院議員組成的使節團前往敘利亞。三人在小亞細亞西岸的埃菲索斯見到了敘利亞國王。

交涉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但是,好像也沒有一觸即發的氣氛。因為,羅馬方麵無意再次進行軍事介入,而年已50歲的敘利亞國王剛與一位年輕女子結婚,上戰場的心情並不急迫。

據說就是這個時候,漢尼拔和西庇阿之間有了那樣一段對話,即西庇阿問漢尼拔誰是最優秀將領的那段對話。如果這段插曲是史實,那麼,這一年,漢尼拔應該54歲,西庇阿42歲。距離紮馬會戰已經過去了9個年頭。

當時,54歲的漢尼拔第一次在宮中供職,各方麵都不自由,而且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如願實施,為此他深感絕望。西庇阿比他小12歲,好像身患重病的樣 子。從年輕時候開始,西庇阿就時常大病纏身,不像漢尼拔身體壯實得像一塊鐵。以他們兩人為主人公的時代帷幕正一點一點地落下。

兩年之後的公元前191年,敘利亞國王安條克終於開始行動了。在希臘諸國中,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擁有最大的領土。這一年,國王率領6萬大軍開始橫渡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準備從亞細亞進入歐洲。

羅馬已預計到與敘利亞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因此,早已向市民大會提出,希望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同意羅馬派遣軍團實施軍事介入。軍事介入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埃托利亞人違反了同盟協議,二是為了阻止敘利亞國王對羅馬在希臘的同盟諸城邦實施侵略行為。同時,元老院請求各國把軍糧賣給羅馬。既然要在海外作戰,確保軍糧供應是重中之重。

埃及答應提供小麥,但是,不通過意大利,準備直接出口到希臘。迦太基也傳來消息,答應出口大量小麥和大麥,此外再無償贈送6400噸小麥和大麥。但是,元老院拒絕接受饋贈,說:“羅馬市民習慣使用自己付款購買的東西。”結果,這部分糧食所需的費用也付給了迦太基。

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也提出無償提供軍糧。元老院以同樣理由拒絕接受,選擇了付款購買。但是,作為來自同盟國的參戰者,羅馬接受了努米底亞國王送來的500騎馬和20頭大象。

那麼,馬其頓國王菲利普是怎樣對待羅馬提出的請求的呢?這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與大多數希臘人的預測相反,馬其頓國王不僅答應出口軍糧,甚至還要求提供經濟援助和兵力支援。

對於國王提出的經濟援助,羅馬元老院拒絕了。理由與對迦太基及努米底亞一樣。至於兵力和軍糧,羅馬接受了,並說如果能直接送到已出征希臘的執政官那裏,將不勝感激。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迦太基以50年為限分期向羅馬支付的賠償金,還剩40年尚未付清。迦太基方麵提出,這部分錢已經準備好,可以乘此時機一次付清。元老院竟然一口回絕了。這就充分證明,賠償金分期付清與其說是出於經濟上的理由,不如說是出於政治上的目的。因為隻要戰敗方未付清賠償金,就有希望繼續維持和平。

羅馬的準備工作可謂周密詳盡,卻似乎沒派上用場。安條克到了希臘,與埃托利亞人會合後,軍隊的總兵力遠遠超過羅馬軍隊,卻在兵力處於劣勢的羅馬軍麵前,很快潰不成軍。兩軍在德摩比勒隘口交戰,沒用多久,羅馬軍隊就已經勝出了。希臘諸國相信隻要人數占優勢,必能在戰鬥中勝出。但是,在西庇阿之後的羅馬年輕一代將領們靈活機動的戰術麵前,他們的軍隊隻剩下失敗之路。當羅馬人因為漢尼拔而焦頭爛額的時候,這些人隻是在貪圖享樂。結果,安條克在僅剩的500名騎兵的保護下,乘船逃回了小亞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