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布匿戰爭以後(前200—前183)(5)(1 / 2)

形成“多國部隊”的原因之一是,在這一時期,符合服兵役條件的羅馬市民權擁有者,也就是從17歲到60歲的羅馬市民的絕對人數非常少,甚至不足30萬人。還要減去無產者的人數。因為在羅馬,服兵役等於市民的直接稅,無須繳納直接稅的無產階級不承擔服兵役的義務。再加上,17歲到45歲的市民雖然是現役市民兵,但是,羅馬不能讓所有這些人連續數年都在服兵役。羅馬必須有效地利用這有限的兵力。

第二個原因是希望通過抗擊共同的敵人,使同盟諸國市民從心底裏產生與羅馬同命運的一體意識。

此外,羅馬人也知道,保障治安,建設公路和殖民城市,“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生活水平,也是最好的防禦。

因此,與行省相比,羅馬人更喜歡同盟關係。因為,行省需要繳納租稅卻沒有提供兵力的義務,有同盟關係的國家不需要繳納租稅和年貢,卻有義務提供兵力參加作戰。現代研究者提到的“穩健的帝國主義”,既符合這一方針的推動者西庇阿的性格,同時,也符合這一時期羅馬的實際需求。

事實上,如果在附近沒有同盟者的話,羅馬不可能進軍東方,與東方大國敘利亞作戰。在遠征東方,與敘利亞國王作戰的時候,除了來自羅馬聯盟加盟國的士兵,羅馬軍還有馬其頓國王菲利普和帕加馬、羅得島等同盟者。而且,在希臘,馬其頓一手擔負起了羅馬軍遠征之際的軍糧補給。在橫渡到亞細亞以後,這一任務由帕加馬接了過去。

橫渡到希臘以後,西庇阿沒有利用軍隊的威力一意孤行。在與敘利亞國王決戰前,他必須避免兵力遭到損失,為此,他展開了外交攻勢。紮馬戰役勝利者的名聲在這個時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是對埃托利亞人。埃托利亞人是挑起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作為希臘民族之一的這個部族,在敘利亞國王於德摩比勒隘口被羅馬軍戰敗逃回亞細亞後在希臘被徹底孤立起來。但是,他們的居住地是希臘中部一帶。羅馬軍前往亞細亞,隻要不走海路,這裏是必經之地。西庇阿沒有動用武力試圖強行突破他們, 而是決定把他們籠絡過來。

隻是埃托利亞人的罪孽實在太深重,當著其他同盟國的麵,馬上與他簽訂和約不是明智之舉。因此,西庇阿和他們簽署了6個月的休戰協議,理由是為了展開和談。他要求埃托利亞方麵派代表前往羅馬進行談判。對西庇阿來說,最重要的是確保與意大利之間有一條安全的補給線。

當然,他也沒有忘記協調與馬其頓國王之間的關係。

他派去了屬下年輕的武將格拉古作為使節。格拉古是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奴隸軍團勇敢戰鬥的老格拉古的兒子。西庇阿本人則在馬其頓方麵提供軍糧和武器的“事務層麵”達成共識後,為了表示感謝,專程前往馬其頓首都佩拉拜訪了國王。

菲利普和西庇阿年齡相仿。他們一個是承認羅馬霸權的國家的國王,一個是霸權國家鼎鼎大名的統帥。據說,他們超越了這樣的關係,在一起度過了親密友好的時光。盡管已經人到中年,但是,西庇阿依然不失年輕時豁達、平易近人的特點,連性格並不外向的菲利普也能夠向他敞開了心扉。就這樣,在橫渡亞細亞前,西庇阿首先確保了自己隊伍的穩定。

因為中間隔著愛琴海,所以,與敘利亞國王安條克之間的戰爭始於海戰,目的是確保海路通暢。

這年夏季,羅馬艦隊與羅得的海軍會合後,與敘利亞艦隊展開了戰鬥。指揮敘利亞艦隊的不是別人,正是漢尼拔。這場海戰兩軍都投入了100艘戰船。

不知道是因為漢尼拔不擅長海戰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之,敘利亞艦隊輸了這場戰鬥。後來,雙方又發生了一場海戰,結果又是以羅馬方麵的勝利而告結束。第二次海戰中,指揮敘利亞艦隊的不是漢尼拔。但是,由於第二次海戰的失敗,敘利亞國王安條克失去了迄今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愛琴海的製海權。通向亞細亞的道路在羅馬軍隊麵前打開了。

通過赫勒斯滂海峽,進入小亞細亞後,西庇阿和羅馬全軍就要開始南下。這時,敘利亞國王派來的求和使者到了。原來,安條克向黑海沿岸的比提尼亞國王請求支援,遭到拒絕後,失去了僅靠敘利亞一國與羅馬作戰的決心。這是西庇阿外交策略的一個成果。因為西庇阿事先已經帶信給比提尼亞國王,說服他不要追隨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