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馬其頓衰亡(前179—前167)(1)(1 / 2)

假如,不,幾乎可以確切地說,從輸給羅馬的公元前197年到前179年去世的18年間,馬其頓國王菲利普心中,始終糾結於下麵兩個方麵:

一方麵,他具備對現實很強的洞察力,因而他認識到,馬其頓王國隻有在新興國家羅馬的霸權之下才能繼續生存;另一方麵,在他的內心深處非常抗拒這一現實。

亞曆山大大帝死後,他的下屬分割了帝國,建立各自的王朝,已經過去了120年。但是,在希臘的這些王國的眼中,世界隻有自己生活其中的東地中海世界。對他們來說,地中海的西方算不上是世界。雖然,西地中海也有強國迦太基,但是,與西方相比,他們和馬其頓、敘利亞、埃及等東方諸國的關係更加密切。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希臘諸國完全有可能乘機抓住這兩個國家激戰正酣的有利時機,卻沒有采取任何舉動。當羅馬因坎尼會戰失利、國家危機四起的時候,隻有馬其頓向漢尼拔提出了共同作戰的要求。那也是因為馬其頓在圍繞亞得裏亞海東岸的伊利裏亞地區與羅馬有直接接觸的唯一國家。布匿戰爭的40年間,是消滅新興羅馬的最佳時機,但是,大國敘利亞和埃及都無條件接受了羅馬要求保持中立的請求。因此,我們不能不認為那個時候,他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地中海的西方。亞曆山大大帝的繼承者們隻是在相互不斷聯姻或戰爭中度過了120年。當他們醒悟的時候,羅馬已經站在了他們的背後。

120年來,他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狀態。所以,無論是希臘各城邦還是希臘各國,麵對羅馬,都沒有可能結成統一戰線。

公元前197年,馬其頓軍隊敗於羅馬軍隊。當時,馬其頓以外的希臘人和位於希臘諸國中間位置的帕加馬加入了羅馬軍隊。敘利亞保持中立。

公元前190年,敘利亞軍隊敗於羅馬軍隊。此時,埃托利亞和斯巴達以外的希臘人以及馬其頓王國加入了羅馬軍隊。帕加馬和羅得也追隨羅馬,打擊附近的敵人敘利亞。埃及與羅馬有同盟關係,苦惱於敘利亞一次次的進犯。因此,在當時,埃及人大概是懷著相當不錯的心情坐視敘利亞國王的失敗吧。同時代的希臘 人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曾經這樣寫道:

希臘民族不應繼續希臘人之間的爭鬥,我們希臘人應該團結起來,時刻關注發生在地中海西方的戰爭。

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戰爭豈止是局部戰爭,應該說是大規模的全麵戰爭,是生活在希臘世界的希臘人業已習慣的爭鬥無法相提並論的。羅馬在戰爭中打敗迦太基,一躍成為軍事大國,其軍隊好比高效、精巧的戰爭機器。可以想象,這個戰爭機器遲早會進入地中海的東方。

我們希臘人相互抗爭,隻是為了得到戰爭還是和平的決定權。其結果,希臘民族失去了這一決定權,沒有一個人擁有這一權力。

有權決定戰爭還是和平意味著獨立與自主。或許,和波利比烏斯同時代的馬其頓國王菲利普對現實的認識也基於這一點吧。

40歲的那一年被羅馬打敗後,他不得不在承認羅馬霸權的基礎上,與羅馬締結同盟關係。在其後的18年裏,他從來沒有揭竿而起反對羅馬,哪怕連一次也沒有。我想這應該歸因於他的謹慎吧。因為這樣,他可以避免最終失去對事物的決定權。

波利比烏斯和菲利普是同時代的希臘人。但是,波利比烏斯不過是阿卡亞同盟的加盟城邦之一、阿卡迪亞的一個有勢力者而已。與他不同,菲利普是希臘世界的強國之一、馬其頓王國的國王。身為王者,他一定心懷自豪,因此,不得不根據對現實的認識來決定自己的態度,他一定心有不甘。從40歲臣服於羅馬的那一年直到去世的18年間,他的內心始終很複雜。這應該就是原因。

菲利普非常喜歡次子迪米特裏厄斯的才能和性格,而且,迪米特裏厄斯又是正室夫人所生。所以,對於自己死後,是否讓妾生的長子珀爾修斯繼承王位表現出相當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