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除王政,由少數統治者決議的寡頭政體下,個人主義抬頭會導致王政的抬頭,是極其危險的。即使西庇阿本人沒有這種想法,但是,他的存在本身就隱藏著這種危險。對加圖來說,本來很可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終結一生。但是,既然現在有了機會,他自然更看重羅馬的共和製度,希望羅馬一直維持這種製度。曆史上,有很多局外人熱衷於維護舊的體製,加圖是其中一例。他從心底裏相信,羅馬共和政體的有效性,因為該政體的基礎是元老院不足300人的精英商議的製度,他相信為了維護這一政體,毀滅偶像是神授予自己的天命。
加圖反對西庇阿的第三個理由是瓦萊裏烏斯家族反對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西庇阿影響下的元老院的對外政策,也就是反對西庇阿實施的“穩健的帝國主義”。
瓦萊裏烏斯家族是加圖的後台,他們試圖利用他的能言善辯,擊敗西庇阿家族。
通過與迦太基、馬其頓及敘利亞之間的和談,我們可以看出,“穩健的帝國主義”路線是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的:
第一,戰敗國承認羅馬霸權,成為羅馬的同盟國。因此,沒有羅馬的許可,不得發動對外戰爭。
第二,戰敗國的軍備力量控製在自衛的水平上。
第三,羅馬承認戰敗國的國內自治,因此,戰敗國國民不承擔向羅馬繳納租稅的義務。
根據這些內容,戰敗國不失為獨立的國家,不是羅馬的行省。所以,羅馬在簽訂和約的同時,從這些國家撤軍。
但是,西庇阿並非對所有戰敗國都采用“穩健的帝國主義”路線。即使在西庇阿的威望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的時期,羅馬采用這一路線的也隻有迦太基以及包括馬其頓在內的希臘和敘利亞而已。
像意大利北部的高盧人,因為幫助過漢尼拔,所以,羅馬對他們實施的就不是“穩健的帝國主義”。還有在迦太基勢力被逐出後的西班牙,羅馬也沒有采用“穩健的帝國主義”路線。屈服於羅馬的武力後,高盧人和西班牙人都沒有得到獨立的同盟者的待遇。他們成了羅馬的行省,受羅馬派遣的總督統治,有義務每年向羅馬繳納相當於一成收益的租稅。相應的,羅馬負責以鋪設公路網為首的“完善基礎設施”和防禦,也就是所謂的“羅馬化”。
那麼,在地中海西部和東部,羅馬人對失敗者的待遇為什麼會不同呢?
研究者們說,高盧人和西班牙原住民是蠻族,所以,羅馬人要對他們不客氣。迦太基以及包括馬其頓在內的希臘、敘利亞人在當時比羅馬人的文明程度高。所以,羅馬對這些文明下的眾生非常寬容。
也許這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從希臘人占多數的西西裏變成行省的過程以及後來的羅馬史進程來看,我認為理由不僅於此。
當時,意大利北部的高盧人和西班牙原住民部族眾多,始終沒有統一起來。
同時,作為文明的民族,生活在西西裏的希臘人城邦林立,相互間不斷抗爭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狀態下,羅馬很難確定談判對象。
沒有明確的談判對象,外交關係就無從建立。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周邊,高盧民族沒有統一的一個國家。西班牙在殖民者迦太基人離開後,各部族也沒有統一。如果羅馬打算放棄這些地方另當別論,但是,如果想把它們納入到自己的控製之下,我想辦法也就一個,那就是行省化,即“嚴厲的帝國主義”。這才是這個時期,受西庇阿影響的羅馬元老院在地中海東部和西部采用不同路線的主要原因。
穩健的帝國主義因為不駐紮軍隊,所以,隻要對方心有不甘,就有失敗的危險。可以認為,加圖與西庇阿唱反調的真正原因是一旦這一路線失敗,羅馬將會付出巨大的犧牲。加圖沒有忘記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羅馬與迦太基簽署了條件優厚的和約,結果,僅僅過了20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漢尼拔攻入意大利的那一年,加圖16歲。
同年代的西庇阿,因為迦太基人失去了父親和叔父,嶽父也死在迦太基人的手中。但是,他的性格不允許他沉湎於過去,他隻會一往直前。相反,加圖總是沉湎於過去,以此來糾正當下自己的行為。
從任何一個方麵來看,這兩個人的對立,我認為都是宿命的。
與加圖相比,我更喜歡西庇阿。但是,對於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感到非常遺憾的是,西庇阿死後僅僅4年,加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公元前179年,承認羅馬霸權,並接受羅馬“穩健的帝國主義”路線的馬其頓國王菲利普死了,繼承王位的是他的長子珀爾修斯。在任何事情上,他都是堅定的反羅馬者。
馬其頓開始加強軍事力量。消息從東方傳來,羅馬立刻繃緊了神經。令人擔心的是,馬其頓新國王珀爾修斯不僅自己著手增強軍事力量,還開始煽動希臘各城邦舉旗反對羅馬。戰爭風雲再次遮住了希臘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