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習慣站在後世的角度去看世界。這樣的人常犯的錯誤是他們認為每個曆史現象自始至終都是按部就班向前發展的,也就是必然的趨勢。
但是,真正的曆史現象不是按部就班向前發展的,它是在不斷重複錯誤、因彷徨而停滯,或者是因偶然而改變方向的過程中出現的結果,在後世看來,好像是必然。
本來隻打算給一個教訓,卻導致了一個王國滅亡。這一事例已在有關馬其頓滅亡的章節中講過。隻是,馬其頓王國的滅亡是他們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並不值得人們同情。但是,說到迦太基人,那還真是可憐。因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敗給羅馬以後的50年間,迦太基人在羅馬霸權下,老老實實地過著平和的生活。
隻能說,迦太基滅亡是一連串不幸的偶然導致的結果。
羅馬人叫做“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迦太基沒有變成行省,依然是一個獨立的自治國家。隻是,降到二等國家的行列是顯而易見的。
他們隻能擁有極少的軍事力量,隻夠對付弱小國家。沒有羅馬的準許,不能行使與他國的交戰權。
失去了西班牙、西西裏和撒丁等所有海外領土後,迦太基隻能把經濟基礎放在發展本國非洲的農莊經營上。礦山經營等已是昔日的夢想,發展工業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在這一點上,羅馬在意大利境內有托斯卡納地區,意大利之外有西班牙,現在又得到了馬其頓的礦山,優勢非常明顯。
迦太基作為通商國家,昔日的盛況不再。由於農莊收獲成了主要的產物,所以,可交易的物資也受到極大限製。而且還有羅馬的同盟國,位於意大利南部及西西裏的希臘人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
但是,迦太基人經營農莊的經驗非常豐富,農莊生產力極高。甚至還出版了有關農莊經營的書,羅馬人把它翻譯成了拉丁語。在古代,北非是一個土地肥沃的地方,耕地遼闊肥沃,非常適宜農莊經營。加上迦太基人善於耕作,生產力高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盡管如此,我還是無法相信導致迦太基滅亡的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的原因在於羅馬妒忌迦太基的經濟實力。
的確,迦太基在“漢尼拔戰爭”失敗後,經濟很快振作起來。但是,如果隻比較經濟實力,在戰後已經過去50年的這個時期,迦太基還談不上是一個富可敵羅馬的經濟大國。
加圖力主消滅迦太基,其中有一個插曲非常有名。說的是,加圖從迦太基帶回非常漂亮的迦太基產無花果,拿到元老院展示給大家看,說能生產如此豐饒果實的敵人就在相距三日海路的地方。加圖是一個巧舌如簧、非常具有煽動性的人。他不過提出了最容易說服人們的事實,以此打動人們的視覺。
經濟獲得重生的迦太基,其經濟實力還不至於引起羅馬的擔心。但是,迦太基畢竟有過引發“漢尼拔戰爭”的“前科”。
一個國家有了經濟實力,招募雇傭兵不是難事。誰又敢斷言迦太基不會再出現第二個“漢尼拔”呢?
在講述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和加圖這兩個人的時候,已經說過拘泥於過去導致心靈無法自由的人和超越過去的人之間的不同。此時,西庇阿早已離世,加圖依然健在,盡管已經80歲高齡。
加圖反迦太基的態度異常執著。無論談論什麼事情,最後,他總是不忘加上這樣一句話:
“但是,我認為迦太基應該被消滅。”
在決定羅馬國政的元老院中,不是所有議員都讚同加圖的觀點。正因為如此,加圖才需要反複重申上麵的這句話。在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下台並去世以後,元老院內依然有不少人認同西庇阿生前推行的穩健的帝國主義路線。其代表是西庇阿的女婿西庇阿·納西卡。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在政界,他都是一等一的人物。為了表示反對老加圖的論點,在所有發言中,他總是用這樣一句話作結尾:
“但是,我認為迦太基應該繼續存在。”
然而,打破羅馬這一微妙平衡關係的一擊竟來自迦太基。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成為羅馬的“clients”,即被保護者,卻深受同為羅馬的“clients”——努米底亞王國勢力擴張所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