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要求他們離開海岸線15公裏。在古代,北非植被豐富,河流很多。就算不能利用河道,也可以采用特米斯托克利斯的辦法,用高而堅固的圍牆圍一條“走廊”,這條“走廊”不過隻有雅典到比雷埃夫斯的不足兩倍而已。此外,不要忘了,羅馬元老院還有西庇阿派——堅定地支持迦太基的溫和派。還有,以加圖為首的反迦太基派都是羅馬居民。他們認為,無論沿河而下還是兩條腿步行,要看到大海,走22公裏理所應當。
隻是,迦太基人從來都是一出家門就要坐船。所以,對他們來說,即使隻有15公裏的路程,也“無異於死”。
我想,正是這種價值觀的不同,才是民族之間紛爭和摩擦不斷的原因。在羅馬人看來,迦太基人不能接受羅馬提出的要求——在僅相距15公裏的內陸地區建設新城市,並遷居那裏——就是正麵挑戰羅馬的霸權。
總之,公元前2世紀中葉的迦太基人還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也許正因為首都迦太基地處天然要地,所以,他們無法想象自己可以遷居到其他地方。也可能作為擁有大國曆史的民族,不能為了生存作出如此大的讓步吧。
迦太基淪陷
迦太基市區建在天然要地的位置,位於突尼斯灣西側突出的海角前端。整個海角麵積很大,三麵向海。迦太基市區北側有山阻隔,東側有大海相守。從這兩個方向進攻幾乎沒有可能。西側有高40米、寬10米的三重城牆防禦,從這裏突破也不太可能。
唯一有可能攻取這座海港城市迦太基的隻有正麵門戶,也就是港口一側。全軍集中從這裏向城內發起進攻,是在公元前147年,西庇阿·埃米利烏斯擔任總指揮以後。向迦太基宣戰後的兩年裏,羅馬方麵一直沒有作為,原因是擔任總司令官的執政官們都是非常謹慎的人。戰爭之初,羅馬方麵的準備也不夠充分。不管怎樣,對於迦太基這樣的大城市實施攻城戰,花上幾年時間也很正常。隻是,希臘的事態發展促使羅馬人加快了結束迦太基攻城戰的進程。
羅馬自從決定對希臘實施第三次軍事幹預以後,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鎮壓了冒充馬其頓國王庶子的家夥所率領的叛軍。至此,羅馬不再尊重馬其頓人的獨立。分裂成四個自治國的舊馬其頓王國領地失去了自治權,降格成為羅馬的行省。
對於其他希臘諸城邦,羅馬原打算繼續尊重他們的獨立和自治。遺憾的是,希臘人沒有把羅馬的這一姿態看做是當權者的寬容,誤以為羅馬人對希臘文化有自卑感,是軟弱的表現。出訪希臘城邦之一科林斯的羅馬元老院議員們在科林斯受到了無禮的待遇。這一事件挑戰了羅馬人寬容的極限。
羅馬緊急向科林斯派出軍隊,徹底摧毀了科林斯。甚至掘地三尺,不留片瓦。美術品遭沒收送到羅馬,居民無論男女老幼一律被賣做奴隸。科林斯的下場給了桀驁不馴的全體希臘人一次嚴重的警告。
羅馬人對三天期限過後,仍然不顧勸降堅持戰鬥到最後的城市,實施過掠奪,也曾經把這些城市的居民賣做奴隸。
自建國以來,羅馬還從來沒有過讓一座城市從地球上消失的舉動。繼雅典、斯巴達之後,一直位居希臘第三重要城市的科林斯的滅亡足以讓希臘人的大腦冷靜下來。此後的希臘人,雖然沒有像舊馬其頓那樣成為羅馬的行省,但是在羅馬的霸權下確實老實了許多。最看重自由和獨立的他們失去了自由和獨立,盡管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了秩序和穩定。
公元前146年,是羅馬人從“穩健的帝國主義”路線轉變為“嚴厲的帝國主義”路線的一年。同年,迦太基迎來了最後的時刻,不幸的偶然帶來不幸的結果。
因為迦太基人要求的既不是自由也不是獨立,僅僅隻是安全。所以,這樣的結局更讓人覺得可憐。同時代的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認為希臘失去獨立,責任在希臘人。但是,他沒有認為迦太基滅亡,是迦太基人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