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描述了出身高貴、家境富裕的格拉古兄弟,為了既不高貴又不富裕的大多數人的權益,令人扼腕地過早凋零。10年之後,一個連先祖是誰都不知道的男人,成為羅馬政界的中心人物,他就是蓋烏斯·馬略。
蓋烏斯·馬略的出生地不在羅馬。連接羅馬和那不勒斯的幹線公路有兩條:一條是沿著海邊走的阿皮亞大道,另一條是穿過內陸南下的拉蒂納大道。從拉蒂納大道南行,走到一半的地方轉入山間小道再往內陸方向行走,就到了阿魯匹,這就是蓋烏斯·馬略的出生地。這個鎮子上的居民在公元前188年,即蓋烏斯·馬略出生前30年才獲得了擁有選舉權的羅馬公民權。
正如希臘思想家、作家普魯塔克所寫的那樣,一個不希望過貧乏的生活,而偏偏又出生在充滿野性的地方的人,會把軍人當做職業首選,因為戰場是顯示實力的世界。蓋烏斯·馬略的經曆也是從軍隊開始的。
和一般的羅馬人不同,蓋烏斯·馬略的姓名由兩部分組成,“蓋烏斯”和“馬略”。而身為自由公民的羅馬男性,其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個人名、家門名、家族名。
我們以提比利烏斯·森普羅尼烏斯·格拉古為例,“提比利烏斯”是他個人的名,“森普羅尼烏斯”是其家門的名,“格拉古”則是其家族的名,也就是姓。再如,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表示的是“屬於科爾涅利烏斯一門、姓西庇阿的普布利烏斯”。同樣的,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蘇拉表示的是“出身於科爾涅利烏斯一門、姓蘇拉的路奇烏斯”。英語中讀作“尤裏烏斯·愷撒”的那位古羅馬名人,其姓名在拉丁語中也是由這三部分組成——“蓋烏斯”、“尤裏烏斯”、“愷撒”。假如蓋烏斯·尤裏烏斯·愷撒回家,他媽媽招呼他吃飯時會說“吃飯了,蓋烏斯!”
在這三部分之外,有些人姓名中還有第四部分,即表示尊稱和敬意的綽號,這部分甚至還有人繼承。如紮馬會中戰擊敗漢尼拔、取得第二次布匿戰爭勝利的大西庇阿,就在姓名中加上了具有征服非洲意思的“阿非利加努斯”,之後人們普遍稱呼他為“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類似的情形還有,大西庇阿的弟弟在姓名中加入“亞細亞迪克斯”,梅特魯斯在姓名中加上“馬其頓尼克斯”等。後麵要出場的龐培,在姓名中加上了表示“偉大”意思的“馬格努斯”,而且還將之作為自己的姓氏使用,甚至在簽署文件時自己就簽“龐培·馬格努斯”(意譯為“偉大的龐培”)。
這個方法用多了,僅靠個人名和家門名來識別一個人就有點兒困難了。因為“後援者”們總愛在自己的姓名中加入他們追隨的“掌門人”的家門名,得到自由的“解放奴隸”,也能在自己的姓名中得到原主人的家門名。順便說一下,羅馬“解放奴隸”的姓名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原主人的個人名、原主人的家門名和他在當奴隸時期使用的個人名。
而且,羅馬人喜歡用一些響亮的名字作為男人的個人名,像蓋烏斯、提比利烏斯、格涅烏斯、阿庇烏斯、路奇烏斯、普布利烏斯、馬爾克斯等,這樣一來就容易重名。如果媽媽喊一聲“蓋烏斯,吃飯了”,估計街坊四鄰會有好幾個叫蓋烏斯的小孩子跑過來。話雖如此,具有音樂天賦、創造了很多幻想曲但語言運用力一般的羅馬人,自有人家自己的彌補辦法。既然創造新的名字比較麻煩,咱就用簡單好識別的,比如有五個男孩子,就分別取名為肯托斯、賽克斯托斯、賽迪烏斯、奧克塔烏斯、德西烏斯,就相當於日本男人叫五郎、六郎、七郎、八郎、十郎等。即使家中沒有第十個兒子,也要有一個叫德西烏斯的。用久了,這些詞就超越了原來的意思,成為獨立的個人名字。
給女性取名字更為省事。本來女性沒有個人名,把家門名的詞尾稍作變化,就成了她們的名字。如格拉古兄弟的母親出身於西庇阿家族科爾涅利烏斯一門,她的名字就叫科爾涅利婭;科爾涅利婭的母親、大西庇阿的妻子出身於埃米利烏斯一門,她的名字就叫埃米利婭;尤裏烏斯·愷撒母親的娘家是奧雷利烏斯一門,她的名字就叫奧雷利婭。一門有好幾個女兒的情況下,也都這樣取名字,於是姊妹們就都用同一個名字。女孩出嫁後,則姓夫家的姓。